苦芺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6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丹毒、跌打损伤、暑热烦闷、痔疮、创口出血、痈肿、疼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性味

味苦;性微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或生嚼。 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别名

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tatarica (L.) C. A. Mey.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蒙山莴苣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化学成分

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