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血管炎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过敏、血管炎、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增多、免疫球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沉加快、结节、皮肤溃疡、坏死、溃疡、紫癜。

治法

大多数病人病程短暂并具有自限性,多进行短期治疗。一般治疗首先应去除感染病灶,如齿槽脓漏、慢性肾盂肾炎、咽峡炎等,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去除任何可疑的环境毒素,告诫患者停止并保证今后不再接触该类物质。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超敏反应血管炎患者有效,此类药物剂量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而定,病情较轻者每天仅需泼尼松(强的松)20mg,严重者泼尼松(强的松)每天用量可达60mg。症状改善后,剂量即应缓慢减少至最小维持量,总疗程2-4个月。如果患者病情较轻,只有少部分皮肤受累而无内脏器官损害,并不需要特别治疗,使用抗组胺药处理即可。砜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未明,可能与稳定溶酶体膜等作用有关,某些患者仅用氨苯砜100-150mg/D,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如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或因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太大,不能耐受时,可考虑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CTX)0.5-1.0/平方米,每2-4周1次,3个月以内为限。白细胞功能抑制剂代表药是秋水仙碱,具有抗嗜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也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该药对慢性、复发性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还可用于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对合并感染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极为必要。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对症治疗,对发热、关节疼痛患者疗效显著。中医治则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可选用四妙勇安汤等辨证施治。有文献报道雷公藤总甙对本病疗效有帮助。

临床表现

超敏反应血管炎发病可急可缓,全身较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疲倦等,局部表现以皮肤症状为主,少数患者有皮肤外受累的表现,如关节、肾、肺、消化系统等。 分类:因本病系一组疾病,表现为所谓病谱现象(一端是皮肤受累,一端是系统损害,其间病例表现为两者不同程度地同时受累),故可将其描述为皮肤型、内脏型和完全型(皮肤及内脏均累及)。包括有:全身性变应性血管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变应性细动脉炎,结节性皮肤过敏疹、变应性细菌疹、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性血管性血管炎、特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及其他疾病伴发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等。前驱症状起病特别是在急性发疹时,往往有前驱症状,如发热、倦怠、肌痛、关节痛。皮肤损害皮肤型病人典型的皮损是小腿和膝关节部位发生高起的可触及的瘀斑,上肢、背、臀、胯部也可发生。当伴有单一抗原时,皮损可为同一形状,持续1-3周,渐消失。然而,当接触抗原的时间延长,就可见到不同期的皮肤损害反复出现。特征性初发损害为鲜红色紫癜,逐渐演变为多形性,如风团、水疱、血疱、脓疱、结节、甚至坏死或溃疡等。皮疹色调不一,大小不等,数目不定。最早期损害仅能看见而不能触到,随后可互相融合为直径几cm大小。小的损害常无症状,而较大的可触及的或血疱性损害常有疼痛。也可伴有小腿下部的水肿。但局部主要是瘙痒或灼痛。皮损多对称,常分布于下肢和臀部,也可发生在上肢和胸背部,皮肤表现则有多样改变,主要有紫癜、荨麻疹、丘疹、瘀斑、结节和坏死性溃疡,慢性患者偶可有网状青斑,皮疹初起往往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和紫癜,很快发展为可触性紫癜,稍突出皮面,用手可触知,指压不褪色,与非炎症性紫癜容易区别。皮疹可自针尖至蚕豆大小不等,小皮疹一般没有症状,大皮疹或相互融合的皮疹则会有疼痛感。皮疹发作无规律,持续1-4周消退,可残留色素斑。约30%患者皮肤病变较严重,表皮坏死,形成溃疡,愈合后结痂。内脏受累以肾小球肾炎多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胃肠道受累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溃疡、出血。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或麻木。神经受累可有头痛、复视、声嘶或多发性神经炎症状。肺部受累临床症状不明显,但X线片可呈弥漫性或结节状阴影。心脏受累极少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包炎等,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个别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组织细胞增多症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伴发本病。肾脏受损时,可见水肿、血尿等。 该病常见的几种特殊类型为: (1)急性病毒性肝炎前驱症类血清病型:本病在发病过程中有10%-20%发展为(乙型或非乙型)急性肝炎,患者多有 HB sAg滴度增高,多在肝炎潜伏期发生皮疹、荨麻疹、多关节炎。当发病轻或为一过性发病时常被忽视。 (2)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以青年女性多见。反复发作性荨麻疹伴血清补体降低。可有发热、关节炎、腹痛、肾脏受累。肾活检提示轻度至中度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 IgG及补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皮肤活检常示坏死性血管炎。 (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以中年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为皮肤血管炎、雷诺现象、反复发作性紫癜、关节肌肉疼痛、肾功能衰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及贫血。肾脏病理可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血管壁及肾小球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沉积。病程大多数呈良性经过,可自然缓解或反复发作。

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多,白细胞可增高,血沉多增快,可有高球蛋白血症及 ADP和前列素增高,一般无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出、凝血时间正常。有 IgG-IgM的冷球蛋白血症,实验室检查可见高γ血症和低补体血症,RF和 HB sAg可呈阳性。尿液检查尿液检查可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重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时可有尿素氮和肌酐增高。粪常规检查部分病人可见寄生虫卵及红细胞,潜血试验可阳性。骨髓象正常骨髓象,嗜酸性粒细胞可偏高。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可见弥漫性小血管周围炎,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周围聚集。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有 IgA和 C­3­­在真皮层血管壁沉着。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急性纤维素样坏死,始于血管内膜或内皮下基质,然后波及整个血管壁,伴显著多形细胞反应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病损处病变进展处于同一时期,不像结节性多动脉炎时各期均有。检查可见皮肤组织真皮乳头下到网状层有细动脉炎、静脉炎和毛细血管炎。血管扩张,内皮细胞水肿、渗出,管腔狭窄,有血栓形成,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或坏死。发病早期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可见白细胞破碎及核尘和红细胞外渗等,而发病晚期,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除皮肤外,肾脏系该病最易受累的部位。肉眼所见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表面有出血点。光镜可见较小的叶间动脉、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有纤维素样坏死,以肾小球病损最显著,小球周围偶有肉芽肿病变。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并可见节段或环形上皮样新月体和弥漫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该病肾脏病理类型较多,为无或少免疫复合物性新月体肾炎。肾间质圆形细胞浸润和出血。部分小管萎缩。免疫荧光示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有少许 IgG、IgM以及补体沉积或无任何免疫球蛋白成分,但在肾小囊、肾小球坏死血管区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沉淀。电镜未见明显特征性改变,亦无较多的电子致密物。超敏反应血管炎肾脏受累的特征性病变是坏死性肾小球炎或局灶坏死性肾小球炎。恶化病例可见弥漫坏死性肾小球肾炎。X线检查肺受累时,胸片上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漫性肺浸润,或呈小结节状,偶有胸腔积液。

病因

超敏反应血管炎(Hypersensitivityvasculitis),是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曾用名有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性皮炎、超敏性血管炎、结节性真皮过敏疹、变应性小动脉炎和变应性血管炎等。患者以皮肤和偶尔其他器官受累为突出表现。患者以皮肤和偶尔其他器官受累为突出表现。全身较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疲倦等,局部表现以皮肤症状为主,少数患者有皮肤外受累的表现,如关节、肾、肺、消化系统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病情有自限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超敏反应血管炎的治疗是否有效,十分重要的是对病因的识别和去除,尤其是可疑抗原性致敏药物的停用对决定预后有关键作用。超敏反应血管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亦称典型超敏反应血管炎,患者多为成年人,发病前常有外源性抗原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以皮肤表现为主。后者则包括多种疾病: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血管炎、血清病、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等。其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之分,也可能找不出明确的致敏原,发病年龄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常与狭义的即典型超敏反应血管炎相似。由于广义的超敏反应血管炎均有其相应的名称,为避免混乱,文献所提到的超敏反应血管炎(亦即本文所提的)一般是指狭义概念的血管炎,即典型超敏反应血管炎。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