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羟色胺综合征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共济失调、恶心、发热、腹泻、汗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精神错乱、痉挛、狂躁、面红、强直、神乱、瞳神散大、头痛、心动过速、震颤。
治法
5-羟色胺综合征的治疗包括去除诱发疾病的药物、提供支持治疗、控制躁动、使用5-HT2A拮抗剂、控制自主神经失调以及控制高热。许多5-羟色胺综合征病例通常在开始治疗后和终止5-羟色胺能药物后24小时内消退,但如果病人所接受药物的清除半衰期长,代谢产物有活性或作用时间延长,则症状可能一直持续。由静脉输液和纠正生命体征组成的支持性治疗仍然是主要治疗。然而,接受保守治疗的病人如果病情发生突然恶化,则表明需要做出立即的积极反应。治疗强度取决于疾病严重性。轻微病人(如反射亢进、震颤但无发热)往往只需支持治疗、去除诱发疾病的药物,加用苯并二氮卓类治疗。中等严重程度的病人需要积极纠正心肺异常和热量异常,使用5-HT2A拮抗剂可能有益。高热病人(体温超过41.1℃)是病情严重的病人,应该接受上述各种治疗,并加用快速镇静、神经肌肉麻痹和经口气管插管。无论5-羟色胺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如何,用苯并二氮卓类药物控制躁动是治疗该综合征的必要措施。在动物模型中,像安定这样的苯并二氮卓类能提高生存率,并减弱综合征中肾上腺素能亢进成分。束缚身体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可通过增强与严重乳酸酸中度和高热相关的等长肌肉收缩而增加死亡率。如果采用了身体束缚,则应立即更换为化学镇静。以药理学为导向的治疗包括5-HT2A拮抗剂。尽管赛庚啶治疗5-羟色胺综合征的疗效还没严格确立,但它仍被推荐用于治疗该综合征。在治疗成人的5-羟色胺综合征时,需要的剂量可能为24小时中12-32mg,该剂量可结合85%-95%的5-羟色胺受体。临床医师应该考虑采用的首次剂量是赛庚啶12mg,然后若症状持续存在,则每2小时给药2mg。维持剂量为每6小时使用赛庚啶8mg。赛庚啶只有口服剂型,但可以将药片碾碎后经鼻饲管给药。有5-HT2A拮抗剂活性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5-羟色胺综合征时有用。舌下给10mg奥氮平已被成功应用,但其疗效还未被严格确定。希望使用肠道外途径给药的临床医师可以考虑肌肉注射50-100mg氯丙嗪。尽管氯丙嗪是精神病治疗实践中已被新药取代的过时药物,但对于严重病例,该药无疑仍然可以考虑使用。控制自主神经失调包括稳定波动的脉搏和血压。由 MAOI相互作用引起的低血压应当采用小剂量直接作用的拟交感神经胺类(如去甲肾上腺素、苯福林和肾上腺素)治疗。直接激动剂并不需要细胞内代谢来产生血管活性胺,但它在突触内的浓度受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的调节。间接作用的药物如多巴胺被代谢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正常情况下,单胺氧化酶限制了这些代谢产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但是,当被抑制时,单胺氧化酶就不能控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成量,随之发生过强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发生了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病人,无论是升压治疗的结果还是中毒本身所致,都应该使用短效药物(如硝普钠和艾司洛尔)治疗。高热的控制包括消除过度的肌肉活动。尽管在中等严重程度病例中苯并二氮卓类有用,但高热(体温超过41.1℃)的重度病人应该采用非去极化药物(如维库溴铵)迅速诱导肌肉麻痹,随后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临床医师要避免使用琥珀酰胆碱,因其有与横纹肌溶解症相关的高钾血症所致心律失常的危险。最新的个案报告显示,过早终止神经肌肉麻痹与高热复发相关。退热药对治疗5-羟色胺综合征不起作用,体温升高由肌肉活动而不是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改变所致。临床医师的潜在难点有:误诊5-羟色胺综合征,未能充分理解其进展的快速性,以药理学为导向的治疗出现不良反应。严重肌强直的出现可以使肌阵挛和反射亢进不明显,从而使诊断变模糊。如果不能明确做出正确诊断,则谨慎的做法是,暂不给予拮抗剂治疗,而是提供积极的支持治疗,用苯并二氮卓类镇静,如有必要,则给予插管和麻痹。考虑到病情衰退的速度,临床医师应该在出现临床指征前预先想到是否需要积极治疗。不推荐使用普萘洛尔、溴隐亭和丹曲林治疗。普萘洛尔是一种作用时间很长的5-HT1A拮抗剂,在自主神经失调的病人中可能导致低血压和休克。而且,普萘洛尔能消除可被用来确定治疗持续时间和疗效的心动过速。溴隐亭(一种多巴胺的拮抗剂)和丹曲林都是没有效果的疗法,引证该药有用的病例报告极可能是将其他疾病误诊为5-羟色胺综合征。溴隐亭与5-羟色胺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在被误诊为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的病人中,该药的使用会使5-羟色胺能体征恶化。根据一项报告,1例5-羟色胺综合征病人在接受溴隐亭和丹曲林治疗后体温突然升高并最终死亡。这个结果得到观察性研究的支持,在动物模型中,丹曲林对生存率没有任何影响。使用赛庚啶和氯丙嗪的拮抗剂疗法可能有些意外效果。赛庚啶用于治疗5-羟色胺综合征的剂量可能引起镇静,该作用也是治疗的目标之一,不能阻止医师使用该药。氯丙嗪已经过时,该药与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相关,而且被认为会加重高热。那些急需胃肠外给药治疗5-羟色胺综合征的病人往往有高血压并且卧床,所以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很小。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反应性出现的高热是一种特发性反应,正常的转归是低体温。虽然如此,氯丙嗪不能用于低血压或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的病人,因为该药可能使临床表现恶化。
临床表现
5-羟色胺综合征有一系列临床表现。轻微的病人可能没有发热,但有心动过速,体格检查会发现一些自主神经症状,像寒颤、出汗或瞳孔散大。神经检查可能显示间断性震颤或肌阵挛及反射亢进。中等严重程度5-羟色胺综合征的典型病例有心动过速、高血压和高热等生命体征异常。高达40℃的核心温度在中等程度中毒病人中很常见。体检常见的体征为瞳孔散大、肠鸣音亢进、出汗及正常皮肤颜色。有趣的是,在中等严重程度病人中见到的反射亢进和阵挛,可能下肢显著重于上肢;只要轻拍一下,膝腱反射经常就会持续阵挛数秒钟,而肱桡肌反射只有轻微增强。病人可能会有水平眼球阵挛。精神状态的改变包括轻微兴奋、警觉过度及轻微言语急迫。病人可能很容易发生惊跳或采用一种奇特的转头动作,表现为在颈项保持中度伸展的同时反复转头。与上述不同的是,重度5-羟色胺综合征病人可能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能突然恶化发展为明显休克。这种病人可能有躁动性谵妄以及肌肉强直和肌张力亢进。还有,下肢肌张力升高程度也相当大。在危及生命的病例中,肌肉的过度活动可使核心温度超过41.1℃。在严重病例中发生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有:代谢性酸中毒、横纹肌溶解、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肌酐升高、抽搐、肾衰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然而,多数这些异常都由高热处理不当所致。为了更好地描述定义5-羟色胺综合征的体征和症状,研究者根据一个详细毒理学登记的信息,严格评估了连续2222例用5-羟色胺能药物自杀病例的临床表现。然后将这些结果与"金标准"(由一名药物毒理学家做出的5-羟色胺综合征诊断)进行比较。与此综合征的诊断有统计学显著性相关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肌肉表现,包括反射亢进、可诱发的阵挛、肌阵挛、眼阵挛、自发性阵挛、外周肌张力亢进及寒颤。自主神经紊乱包括入院时心动过速、瞳孔散大、出汗、有肠鸣音和腹泻。与5-羟色胺综合征显著相关的精神状态异常是躁动性谵妄。由肌张力升高引起的高热(在这个研究中定义为体温超过38℃)与5-羟色胺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强列相关,但重度中毒病人会发生这种高热。症状的发作往往很快,经常在换药后或者服药自杀后数分钟内就出现临床表现。大约60%的5-羟色胺综合征病人是在初次用药、药物过量或改变用药剂量后6小时内出现。表现轻微的病人可能出现亚急性或者慢性症状,但是重度病人可以迅速发展至死亡。据认为,只要继续使用诱发疾病的药物,5-羟色胺综合征就不会自然消退。
病因
5-羟色胺综合征是服用5-羟色胺能药物(如氯丙咪嗪、氟西汀、5-羟色胺酸等)或合用5-羟色胺能药物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而引起的一组症状群。该综合征的3个特征是理解此病的关键:第一,5-羟色胺综合征不是一种特发性药物反应,而是一种可预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受体和外周5-羟色胺受体被5羟色胺过度激活的结果。第二,过多5-羟色胺产生了一系列临床表现。第三,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范围从几乎不能被察觉一直到致命。30多年前,纽约市一名叫 Libby Zion的18岁女子因同时使用哌替啶和苯乙肼而死亡,这仍是该可预防疾病的最著名和最生动例子。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