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小结
本品已收载入中国药典,常用于:肺热、茯苓证、寒湿体质、腻滞质、脾胃湿热、脾虚、脾虚湿盛、脾虚食少、脾虚痰湿、气虚体质、上燥下湿、湿热、湿热体质、湿重于热黄疸、实胖体质、水气凌心、痰湿、痰湿体质、痰饮、痰饮呕吐、心脾两虚、心气不足、虚火、虚热、阳虚、白浊、便溏、烦躁、肥胖症、粉刺、健忘、惊悸、咳逆、黧黑斑、淋证、卵巢囊肿、面萎黄、纳差、尿少、呕吐、脐腹痛、摄领疮、湿疮、失眠、水泻、水肿、痰白、脱发、胃溃疡、下肢溃疡、泄泻、心悸、心下痞痛、眩晕、遗精、瘾疹、油风、余沥不尽、不安、烦渴、肤胀、筋惕、淋浊、女阴溃疡、呕恶、肉瞤、食少、下腹痛、小便不利、心神不安、胀满。
功能主治
[1]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2]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3]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归心、肺、脾、肾经。
用法用量
10-15克。
原形态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