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五硬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五硬、肌强、口硬、手硬、头项强、足硬。
治法
辨证施治 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之轻重。一般而言,体温越低,皮肤硬肿范围越大,则病情越重;若见胸腹硬肿,呼吸困难,脉律不整,或口鼻出血者,尤为凶险;若体温不甚低,皮肤硬肿仅见于小腿或大腿者,则病情较轻。 治疗的原则:以补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 1.阳气虚衰 (1)证候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肌肤发冷发硬,苍白肿亮,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唇舌俱淡,指纹淡或隐伏不现。 (2)治则益气温阳。 (3)主方参附汤加减。 (4)方药药用人参、熟附子、黄芪、茯苓、桂枝、干姜、丹参、炙甘草。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木通。气息微弱,脉律不整者,加麦冬、五味子。 2.寒凝血涩 (1)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硬肿范围较少,多见于面颊、臀、小腿等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舌暗红,指纹沉滞不显。 (2)治则温经通络。 (3)主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4)方药当归、赤芍、细辛、桂枝、木通、桃仁、红花、人参、川芎、炙甘草。水肿者,加茯苓。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条件者可用暖箱,自26℃开始,每小时上升1℃为宜,4-6小时逐渐升至30-32℃,注意不宜升温过快。 2.针灸疗法 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
临床表现
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多见于早产儿及体弱儿,有明显受冻史或伴有感染病史。患儿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僵硬发凉,伴有水肿,不能用手捏起。体温不升,反应低下,不吃、不哭,气息微弱。严重者面颊、胸腹或全身肌肤僵硬、关节强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败血症。本病水肿多局限在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手足心等处,可与新生儿水肿症区别。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或新生儿溶血症等引起水肿,但症状出现较早,多在生后数小时或1-2日内发生,水肿波及范围较大,手、足、背、眼睑、头皮、阴囊等处均可发生,且伴有相应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故能与本病相鉴别。
病因
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儿常见的疾患之一。 《古今医统》:"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多因禀赋不足,真阳大虚所致。本病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好发于早产、体弱儿,或伴有其他疾患之小儿,常危及小儿之生命。本病证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硬肿症。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