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疟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疟证、痰证、发热、昏迷、呕食、肉瞤、头昏、头痛、涎沫。

治法

根据患者体质阴、阳的偏虚,以及感受外邪寒、热的偏盛,将其分为寒痰疟、热痰疟、瘴痰疟、痰瘀疟。临床上均以化痰祛邪为先,常选用常山、蜀漆、草果、槟榔等化痰祛湿之药,并酌情加以散寒,或加以清热,或加以燥湿辟秽,或加以芳香开窍,或采用痰瘀同治。久疟不愈,正气虚弱,宜扶正祛邪。 1.寒痰疟 证候:但寒不热,或热少寒多,口不渴,泛吐痰涎,胸胁痞满,神疲倦怠,苔白腻,脉弦迟。 治则:温散寒痰,达邪截疟。 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加减。 方药:柴胡、栝蒌根、桂枝、黄芩、牡蛎、干姜、炙甘草(柴胡桂枝干姜汤);蜀漆、陈皮、槟榔、川朴、附子。 2.热痰疟 证候: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烦渴时呕,胸膈痞满,头胀口腻,咳痰不爽,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质偏红,苔黄腻,或黄白腻,脉弦滑。 治则:清热化痰除疟。 主方:柴胡达原饮《通俗伤寒论》。 方药:槟榔、厚朴、草果、黄芩、甘草、柴胡、桔梗、青皮、枳壳、荷叶梗。若见热盛,脘腹胀满,大便燥结,加大黄、芒硝。若昏迷抽搐,当以清热开窍豁痰为治,急选"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灌服或鼻饲。 3.瘴痰疟 (1)热瘴 证候: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身烦疼,面红目赤,烦渴喜冷饮,胸闷呕吐,便秘尿赤,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其闭证见神昏谵语,或抽搐,颈项强直,脉洪数;脱证见昏迷不醒,汗出淋漓,唇舌干红,脉虚数无力。 治则: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主方:清瘴汤加减。 方药:柴胡、炒常山、生石膏、枳实、黄芩、青蒿、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知母、六一散(甘草、滑石)、黄连、朱砂。若热盛伤津,舌质深绛,加生地、玄参、石斛、栝篓根;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元明粉。 (2)寒瘴 证候:寒甚热微,或恶寒战粟,呕吐痰涎,无热。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则:辟秽除瘴,芳香化湿。 主方: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方药:厚朴、苍术、陈皮、藿香、佩兰、草果、半夏、槟榔、菖蒲、荷叶、甘草。若痰湿秽浊之气蒙闭心窍,出现神昏不语,可用苏合香丸鼻饲或灌服。呕吐甚者,先服玉枢丹《片玉心书》:雄黄、朱砂、麝香、五倍子、红芽大戟、山茨菇、续随子)。 4.痰瘀疟母 证候:久疟不愈,反复发作,胁下形成癥块(称为疟母),伴有面色萎黄,体形瘦,脉弦涩。 治则:化痰祛瘀,软坚散结。 主方: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药: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阿胶、蜂窠、朴硝、蜣螂、桃仁。疟母属血凝痰滞,正虚邪实之证,故用鳖甲煎丸行瘀破癥、利湿涤痰、补益气血。此方药力峻猛,气血亏甚者,应予八珍汤《正体类要》: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配合应用,虚实兼顾。以冀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滞邪。 上述诸证,除以上治法外,亦可选截疟之法,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果仁)为痰疟首选方剂,并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加减。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寒热交作,休作有时,呕吐痰沫,甚则昏迷为特征。

病因

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黏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蕴,困阻脾阳,或脾胃虚弱,痰自内生,复感疟邪、瘴毒,痰邪相合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于阳争则热,正邪交争而发痰疟之证,故有"无痰不成疟"之说。痰疟久而不愈,既可伤耗气血,正虚邪恋,又可致血瘀痰凝,胁下结块,形成疟母。

备注

痰疟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属疟疾之范畴,乃指感受疟邪,触发宿痰而病,好发于夏秋之间,其他季节也有散发。 临床表现:以寒热交作,休作有时,呕吐痰沫,甚则昏迷为特征。现代医学中的疟疾病,属于本证范畴。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