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痹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痹证、痛证、涩脉、弦紧脉、弦脉、关节、寒、固定痛、脉弦紧、喜温、肢痛。
治法
1.寒凝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2.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治则: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3.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4.风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治则: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临床表现
临床以所侵犯关节冷痛、固定不移,得热则舒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检查
1.本病多以肢体关节(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症。 2.腰背、四肢关节及肌肉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以痛处不移为特点。 3.其痛有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的特征。 4.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None
寒痹
病因
因寒邪为主侵袭人体肢节所致。
疾病预后
据文献记载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以关节疼痛为主证的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故痛痹又称寒痹。"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其二指痛风。虞抟谓:"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痛痹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颈椎病、跟骨骨刺、大骨节病等)、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端动脉痉挛症等病,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现类似痛痹的临床表现。
备注
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乌头汤加减,附子汤加减,蠲痹汤加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