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耳穴
小结
本耳穴用于治疗:百日咳、膀胱炎、便秘、产后疼痛、肠梗阻、肠结核、肠胃痉挛、肠炎、胆道蛔虫病、胆结石、多汗症、肥胖症、肺气肿、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过敏性结肠炎、急惊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肾炎、急性胃炎、腱鞘炎、雷诺病、脉管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脑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症、尿潴留、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肾衰竭、肾盂肾炎、十二指肠溃疡、输尿管结石、痛经、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溃疡、胃酸过多、胃痛、细菌性痢疾、哮喘、消化不良、心肌炎、心悸、心绞痛、心律失常、血管痉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循环系统损害、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白细胞减少、肠鸣、胆绞痛、盗汗、低血压、恶心、浮肿、腹绞痛、腹泻、腹胀、高血压、肌肉疼痛、流涎、麻痹、呕吐、失眠、无脉、心动过速、性功能障碍、胸闷、胸痛、牙痛、自汗。
功能:滋阴清热,益心安神,调整胃肠,行气降逆,调经止痛,利水解毒。 主治:胃肠痉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胀气,肠鸣,腹泻,肠绞痛,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炎,肠结核,麻痹性肠梗阻,消化不良,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恶心呕吐,便秘,细菌性痢疾,心绞痛,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无脉症,心动过速,胸闷,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白血球减少症,期外收缩,脉管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胆绞痛,输尿管结石,肾结石,膀胱炎,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功能衰竭,性功能障碍,尿潴留,尿崩症,产后垂体功能低下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失眠,心悸,多汗症,自汗,盗汗,流涎,胃酸过多,肥胖症,急、慢性阑尾炎,慢性胰腺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支气管炎,胸闷痛,痛经,产后宫缩痛,不明原因浮肿,动静脉痉挛,风湿性肌肉痛,腱鞘炎,急惊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哮喘,肺气肿,百日咳,雷诺氏病等。
位于对耳轮下角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 可用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针法:向眼的方向斜刺0.5-2寸,针感局部痛,留针20-30分钟。或先用大头针于耳穴上相应部位寻找压痛点,针入穴点,留针15分钟,行强刺激1次,再留针15分钟,出针,再用指捻转压穴位片刻。 耳穴压疗法:治胃肠痉挛,用胶布贴压王不留行子,贴好后每穴按压5分钟,每天按压15次。每隔一天换帖一次。 耳穴注射疗法:治胆绞痛。用0.3-0.5毫升半夏注射液注入每个耳穴中。 胃肠痉挛。取肺、脾、肾、内分泌,针刺。或用耳穴注射,取耳甲腔内肺区点用0.25毫升奴夫卡因0.1毫升,加链霉素0.02-0.05毫升注入穴位皮下,一日一次,治肺痨等。 耳穴电针疗法:治心绞痛。用JJ201型中国经络诊疗器,以电冲击耳穴交感中,每日1次。 按摩法:用大拇指指腹点按5-6分钟,约每分钟揉90次。
各家论述
本穴性质属平,故有清热养心,行气降逆,调经止痛,利水解毒之功效。本穴为内脏止痛解痉及活血要穴,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对内脏平滑肌有镇痛解痉作用,是治疗内脏疼痛的主穴。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对腺体有抑制作用(止涎、止汗、止酸)。可抑制腺体分泌,用于主治因腺体分泌过多而致的多汗症、胃酸过多及脂溢性皮炎。腹胀及急腹症患者禁用此穴,以免加重病情或延误正确诊断及治疗。同时也是内脏止痛、止酸要穴。 可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而引起的疾病。此穴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和解痉作用,因此,可治疗溃疡、胆道蛔虫、胆石症、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疼痛。此穴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动脉、静脉血管狭窄或痉挛引起的无脉症、脉管炎、心绞痛等。但对子宫功能出血等出血性疾患则不宜运用。此穴还能解除有机磷中毒。与药品合用,则解毒作用更大。此穴还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期外收缩、盗汗、自汗等。对眼科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也有效。此穴为耳针麻醉的常用穴,是胸外科和腹外科手术针麻的主要穴位之一。
临床应用
诊断内脏疼痛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疾患的参考穴。此穴出现苍白、下陷点或压痛及电测穴位阳性反应时,可协助确诊内脏疼痛病症,最常见的是内脏疼痛,如腹痛、溃疡病的疼痛,胆石症和肾结石的疼痛等,也见于脉管炎的疼痛。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