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惊厥、喘息、二便失禁、发绀、惊恐、面苍白、面青紫、目睛凝视、气喘、涎沫、斜视、牙关紧闭、肢强、指纹青紫。
治法
1.急救措施 (1)一般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2)防止意外损伤。 3)防止缺氧性脑损伤。 (2)控制惊厥 1)针刺法针人中、合谷、十宣、内关、涌泉等穴。2-3分钟不能止惊者可用下列药物。 2)止惊药物安定常为首选药物。但应注意本药对呼吸、心跳有抑制作用。水合氯醛配成10%溶液,保留灌肠。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氯丙嗪肌内注射。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用10%葡萄糖稀释成1%溶液静注,惊止即停注。 2.一般处理使患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以防吸入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上、下磨牙间安放牙垫,防止舌咬伤。严重者给氧,高热者物理降温或给解热药物。 3.控制感染感染性惊厥应选用抗生素。 4.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惊厥持续状态的处理: (1)立即止惊同一般惊厥处理。 (2)控制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头部冰帽或冷敷)和药物降温或人工冬眠配合降温。 (3)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肤色、瞳孔大小和尿量。 (4)降低颅内压抽搐持续2个小时以上,易有脑水肿,应采用脱水疗法以降低颅内压。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无严重体液丧失者按基础代谢补充液体,保持轻度脱水和低钠状态,以利控制脑水肿。 (6)神经营养剂与抗氧化剂治疗应用维生素A、E、C与甘露醇等抗氧化剂可防治惊厥性脑损伤。同时可并用维生素B1 、B6、B12、脑复康等神经营养药物。
临床表现
1.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典型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时,患儿可意识清楚。若意识尚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提示病情严重,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抽搐部位局限且恒定,常有定位意义。新生儿惊厥常表现为无定型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异常动作,如呼吸暂停、不规则,两眼凝视、阵发性苍白或发绀。婴幼儿惊厥有时仅表现口角、眼角抽动,一侧肢体抽动或双侧肢体交替抽动。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抽动者不多,常表现为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阵发性青紫或苍白,两眼凝视,眼球震颤,眨眼动作或吸吮、咀嚼动作等。 2.惊厥持续状态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为惊厥的危重型。由于惊厥时间过长可引起高热、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脑疝。 3.高热惊厥常见于6个月至4岁小儿,惊厥多在发热早期发生,持续时间短暂,在一次发热疾病中很少连续发作多次,常在发热12小时内发生,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属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不定,常在6个月以前或6岁以后发生,起初为高热惊厥,发作数次后低热甚至无热时也发生惊厥,有时反复发作多次,一次惊厥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脑电图检查在惊厥发作2周后仍为异常,预后较差。转变为癫痫的可能性为15%-30%。
检查
1.血、尿、粪常规检查。 2.血、尿特殊检查疑苯丙酮尿症时,可做尿三氯化铁试验,或测定血苯丙氨酸含量。 3.血液生化检查血糖、血钙、血镁、血钠、尿素氮及肌酐等测定。 4.脑脊液检查。 5.心电图 与脑电图检查。 6.其他检查。
病因
小儿惊风一般指小儿惊厥,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尤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