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毒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舌胖大、红舌胖大、实证、药物中毒、中毒、中药中毒、重金属中毒、便干、大便干结、耳聋、耳鸣、耳鸣耳聋、发热、纳差、尿赤、尿黄、疲乏、瘙痒、听力下降、新病、灼热。
治法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临床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症治分类 1: 湿毒蕴肤证 症状:皮疹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灼热剧痒,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萆薢、苍术、薏苡仁、茵陈、知母、六一散等。 加减:伴发热,加生石膏,肿胀糜烂者,加白茅根,剧烈瘙痒者,加白鲜皮,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 2: 热毒入营证 症状: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为紫斑、血疱,灼热痒痛,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护阴。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 常用中药: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片、紫草、生石膏、黄芩、栀子、玄参、麦冬、甘草等。 加减:神昏谵语者,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尿血者,加大小蓟、侧柏叶,高热者,加羚羊角粉。 3: 气阴两虚证 症状:严重药毒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代表方: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玄参、生地黄、石斛、茯苓、白术、山药等。 加减:脾胃虚弱者,加白术、黄芪,神疲乏力、气短者,加太子参、五味子,低热者,加青蒿、鳖甲等。 外治法 1、中药溻渍对于皮疹鲜红者可用马齿苋等清热解毒中药,后期皮疹色暗者可用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煮水局部溻渍,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 2、中药熏洗消退期皮疹暗红,选用鸡血藤、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药煎剂外洗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中药涂擦皮疹消退,皮肤粗糙,局部皮肤瘙痒,可选用黄连膏局部涂擦,每日2-3次。中药溻渍或中药熏洗治疗后行中药涂擦疗效更佳。 其他疗法 1、西药治疗 (1)一般治疗措施为停用可疑致敏药物,避免用与该药结构近似的药物,注意交叉过敏或多原过敏。多饮水或静脉输液,以促进致敏药物从体内排出。 (2)轻型药毒一般于停药后皮损多能迅速消退。可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及钙剂等治疗。必要时口服泼尼松片,控制症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及皮质类固醇霜剂。 (3)重型药毒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等,应尽早使用足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并给予积极的抗过敏治疗,加强全身的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蛋白质等的摄入量,补充多种维生素,流质饮食,可给能量合剂,必要时输血浆,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防止继发感染。 (4)对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或药物过敏伴急性咽喉水肿时,须首先皮下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0.5-1.0mL,同时静脉推注相当泼尼松剂量1mg/公斤的皮质类固醇(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治疗,以预防呼吸道阻塞,但同时必须做好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和吸氧的准备。 2、针灸疗法伴瘙痒明显,夜寐不安者,可选用王不留行籽于神门、肺、心、肝等穴位贴压,2-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 3、物理疗法皮损红肿处可运用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每日1次。
临床表现
泛指因进食有毒药物或不当药物,或过量服用等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检查
1、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数增多,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若多脏器受累者可见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增高;肾功能异常,出现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野增高;心脏受累可见心电图异常。
疾病预后
本病总由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 1、风热外侵,入里化热风热邪侵袭腠理,入里化热,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溢于肌肤。 2、湿热内蕴药毒侵袭患者禀血热之体,受药毒侵扰,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皮肤,内攻脏腑;或禀湿热之体,受药毒侵扰,体内湿热蕴蒸,郁于肌肤。 3、病程日久,气阴两虚病久药毒灼伤津液,气阴两伤,肌肤失养;或久病阴液耗竭,阳无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备注
药毒,中医病名。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中医文献中又称为"中药毒"。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禀赋不耐者为多见。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出现及药物滥用的加剧,药毒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