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闭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气滞、闭证、沉滑脉、伏脉、实极、实脉、弦数脉、滞极、气滞、便秘、耳闭、癃闭、小儿惊风、中风病、不知人事、肠鸣消失、大便不通、大便秘结、耳聋、烦躁不安、昏迷、绞痛、脉沉迟有力、脉沉紧有力、脉伏有力、脉弦数有力、脉有力、面红、面青紫、气粗、神昏、声高、苔厚腻、苔黄厚、痰鸣、听力下降、头昏、握拳、小便不通、小便困难、新病、牙关紧闭、晕倒、晕厥。
治法
1、癃闭之"气闭"论治《景岳全书·癃闭》:"气闭证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之属,兼四苓散而用之。若气陷于下,药力不能骤及者,当即以此药多服探吐以提其气,使气升则水自降也。有痰气逆滞不通者,即以二陈汤、六安煎之类探吐之。有热闭气逆者,即以大分清饮探吐之。有气实血虚而闭者,用四物汤探吐之。"又:"凡气虚而小便闭者,必以素多斫丧或年衰气竭者,方有此证,正以气有不化,最为危候,不易治也。然凡病此者,必其有渐,但觉小便短少或便时费力,便当留心速治,若待其剧,恐无及也。但治此者,亦当辨其脏气之寒热,若素无内热之气者,是必阳虚无疑也,或病未至甚,须常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汤丸。……若气虚下陷,升降不利者,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或即用此汤探吐之最妙。"内热不堪温补者,宜补阴化阳,用化阴煎等方。 2、便秘之"气闭"论治 主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排便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满,胸胁满闷,嗳气呃逆,纳食减少,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 治疗法则:顺气导滞。 代表方剂:六磨汤加减。若腹胀甚,可加厚朴、柴胡、香附以理气消胀。 3、"气闭"(证)论治 主症:神昏猝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高热昏迷,痉厥。 副症:猝然晕厥,四肢僵直而厥冷,两手握固,胸满气喘,呼吸气粗,面青,或者面赤,唇紫舌红,或喉间痰鸣,口吐涎沫,或饱食后,突然昏厥,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腹鼓而嗳气腐臭,或中暑昏厥,身热汗出,气喘不语,牙关微闭或口开,或者身热神昏,躁扰不宁,妄言妄见,烦渴面赤,扬手掷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昏迷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之时,懒于动作,目喜闭或目开不欲见光,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或气闭结胸,心下硬痛,手不可近,或气喘不得平卧,卒然声音嘶哑或失音,耳聋,或小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或大便不通,气闭关格。 舌脉:舌淡或红,苔白或黄或腻,脉伏、沉、弦、沉、滑、弦数、滑实、弦劲等。 治疗法则:启闭开窍 代表方剂:通关散、搐鼻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五苓散、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神仙解语汤、羚角钩藤汤。
临床表现
泛指气机郁闭,导致经络、脏腑、官窍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疾病预后
气闭在中医中大概有三处代指,指病机之气闭、癃闭证型之一和便秘证型之一。但从总体病机上讲,均为气机阻滞、郁闭,因病因、病性、病位不同而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治则治法亦不同。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