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心肺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咳嗽、神疲乏力、声低、自汗、动辄加重、口唇紫黯、脉沉弱、脉结代、面色淡白、舌质淡、舌质紫黯、苔白、补益心肺、哮喘、心悸。
肺俞心俞膻中气海足三里
补心肺,益气血。主治咳嗽,哮喘,心悸,神疲乏力,语声低怯,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紫暗,脉沉弱或结代。
针用补法
各家论述
《灵枢·邪客》篇:“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即宗气“助心行血”“助肺司呼吸”。宗气与心、肺的功能密切相连。心肺同居上焦,位置最近。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两脏功能最易相互影响。故心悸与咳喘常常互见。但有以心悸为主者,有以咳喘为主者。气虚则语声低微,气短乏力,动则自汗,心悸,咳喘加剧。气为血帅,气虚推动无力,血不上荣,则面舌淡白;血行不畅,则唇舌紫暗。脉亦为气虚之候。心俞、肺俞:为心肺气输注之处,取之以补益心肺。气海、膻中:气海为补气要穴。膻中为气之会、心包之募,善调胸中之气。《医经理解》曰:“膻中:两乳之中,气所回旋处也,故又名上气海。本经有二气海:下气海,生气之海;上气海,宗气之海也。”故此二穴可调补一身之气。足三里:胃经合穴、下合穴,能健脾胃,以促生化之源而补益气血。
临床应用
1.心悸兼见唇舌紫暗者加内关、膈俞以宽胸理气、活血安神。 2.咳喘甚者可加太渊、定喘穴以止咳平喘。 3.心悸甚者加内关、神门以安神定悸。
备注
1.厥阴俞、内关、太渊、膏肓。针用补法。 2.肺俞、膻中、内关、大陵。针用补法。 3.耳穴:心、肺、皮质下、交感。毫针刺法,或耳穴贴压法。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