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红疹、痧、发热、溃烂、脱皮、脱屑、咽喉肿痛。
治法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一般分邪侵肺卫、毒炽气营、疹后阴伤三型论治。 1.邪侵肺卫治则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2.毒炽气营治则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3.疹后阴伤治则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2.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黏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3.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4.恢复期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一般分邪侵肺卫、毒炽气营、疹后阴伤三型论治。 1.邪侵肺卫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2.毒炽气营 证候壮热不解,烦躁不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3.疹后阴伤 证候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一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病因
丹痧也称烂喉痧、烂喉丹痧、疫疹、疫痧,是因感受痧毒之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急性时行疫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多见于2-8岁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由于近年来人们医疗条件改善,诊治及时,使本病的病情多减轻,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治时需引起注意。
备注
1.邪侵肺卫乳蛾红肿者,加土牛膝根、板蓝根清咽解毒;颈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汗出不畅者,加防风、薄荷祛风发表。 2.毒炽气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烂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若邪毒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等,可选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疹后阴伤若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作用;如大便秘结难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肠润燥;低热不清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鲜生地以清虚热。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证候者,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