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伤目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辐射、白睛红赤、白睛混赤、胞睑红肿、黑睛混浊、虹视、睑肿、流泪、目涩、目痛、难睁、热泪、瘙痒、闪辉、视力模糊、视力障碍、瞳神紧小、羞明、掌纹九线深而明显、灼痛。
治法
治疗原则 本病以止痛为要,促进修复,预防感染。 其他治疗 1、点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药膏,以防感染。胞睑有水疱者亦可用眼膏外涂。 2、若剧烈疼痛者,可滴用0.25%-0.5%地卡因滴眼液,但不宜多滴。 3、局部冷敷可止痛。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受紫外线照射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最短半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一般为3-8小时)而出现症状。轻者沙涩不适,畏光流泪,灼热疼痛;重者眼内剧痛,睑肿难睁,热泪如汤,视物模糊,或有虹视、闪光幻觉等。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眼部检查 (1)紫外线辐射伤 追问病史,一般多由电焊、雪地、水面、高温下路面反光引起,又称电光性眼炎或雪盲。眼部检查胞睑红肿或有小红斑,眼睑难睁,结膜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可见点状缺损并可见角膜轻度水肿,部分患者可见瞳神缩小。 (2)其他辐射伤 红外线辐射伤:红外线主要造成热损伤,高强度的红外线可以使组织局部温度升高,使蛋白质凝固,组织坏死,低强度的红外线无灼热感,但若长期照射,亦可引起角膜、晶状体的混浊,红外线若透过眼组织,聚焦于视网膜,可造成视网膜灼伤,严重者形成黄斑裂孔。 激光辐射伤:激光作为一种新型光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对于眼科来说,可将激光简单地分为冷激光或者热激光。冷激光主要是指准分子激光,其对组织的损害是使化学结构的分子键发生断裂;而热激光对组织的损害主要是热能,损伤可局限于角膜上皮或扩展到实质形成白斑,或在虹膜形成穿孔和瞳孔变形,对晶状体的损害是使晶状体混浊,对视网膜的损害是轻则造成视网膜灼伤,可见出血、渗出,甚则穿孔,若视网膜穿孔,则最常见的仍然是黄斑裂孔。 电离辐射伤:主要是放射性物质对眼的损伤,此外放射性物质还可以造成水分子电离产生多个自由基,形成氧化物,使细胞代谢过程受到破坏,产生细胞畸形裂变等变化,同时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具体可引起视力下降,眼睑红斑、水泡,睫毛和眉毛脱落,结膜水肿坏死,虹膜萎缩,晶状体混浊,视网膜出血等病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在头颅以及头面部肿瘤放射性治疗后较为常见。比较明显的体征是视神经萎缩以及眼眶内组织干酪样坏死。 2、特殊检查 (1)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 对紫外线辐射伤,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往往可以出现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全角膜针尖样点状上皮染色。 (2)视野检查、视网膜电图检查、眼电图检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可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评价辐射对于视网膜、视神经组织的损伤。
病因
基本病因 1、多由电焊、气焊时被电弧、乙炔焰、熔化金属产生的紫外线照射后引起。 2、用紫外线灯防护不佳而受伤。 3、在雪地、冰川、海洋、沙漠等环境工作,紫外线反射所伤。 眼被紫外线照射后,可引起胞睑、白睛、黑睛浅层病变。其病症似风火之邪外袭,猝然伤目之患。
预防
预防措施 1、焊接操作者和10m范围以内的工作人员应戴防护面罩,车间可用吸收紫外线的涂料粉刷墙壁。 2、在雪地、冰川、沙漠、海面作业的人员工作时应戴好防护眼镜。
备注
辐射伤目,中医病名。是指辐射损伤白睛、黑睛浅层所致,以眼珠红赤畏光、流泪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症状一般持续6-8小时,在1-2天内逐渐消失。治疗以止痛为要,促进修复,预防感染。本病即西医学的辐射性眼外伤。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