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不安、惊惕、脉迟、脉数、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神经官能症、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早搏。
心悸(Palpitation)是指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危险的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证候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术。推拿治疗主要是以功能性心律失常为主,对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悸,仅作为辅助治疗。
1.治法: 养心定悸,宁心安神。 2.手法: 推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摩法、点法、搓法、按法、㨰法。 3.取穴及部位 天门、太阳、神庭、头维、百会、桥弓、风池、膻中、巨阙、鸠尾、璇玑、玉堂、中府、云门、内关、神门、合谷、通里、阴郄、心俞、厥阴俞、肺俞、脾俞、膏肓俞、肾俞、头部、胸腹部、胁肋部、上肢部、背腰部。 4.操作: (1)头面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坐其头侧,开天门、分推前额各7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于太阳、神庭、头维、百会穴施术,每穴1分钟;最后用大鱼际揉前额,拇指推桥弓,拿风池,时间约5分钟。 (2)胸腹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站其体侧,摩胸腹部3分钟;再分推胸腹部1分钟,点膻中、巨阙、鸠尾、璇玑、玉堂穴,每穴1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于中府、云门穴施术,每穴1分钟;最后搓摩两胁1分钟。 (3)上肢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按揉其双侧内关、神门、合谷、通里、阴郄穴,每穴1分钟;然后搓上肢1分钟。 (4)背部操作 患者俯卧,医者用揉法、㨰法于背腰部施术,时间约3分钟;然后点按心俞、厥阴俞、肺俞、脾俞、膏肓俞、肾俞穴,每穴1分钟;最后掌推两侧膀胱经各5遍。
来源
心悸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而发病,其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临床上多为本虚标实证,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标为血瘀、痰浊、水饮等。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心虚胆怯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仵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致心悸。 2.心血不足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气血亏虚,以致心失所养,而致心悸。 3.心阳不振 素体阳虚,或久病失养,心阳不振,失于温煦,而致心悸。 4.水饮凌心 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而致心悸。 5.瘀阻心脉 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致心血瘀阻,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心悸。 6.痰火扰心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烤之品,脾胃运化失常,滋生痰浊,或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临床应用
1.临床上应注意分清疾病的性质,明确病因。 2.功能性心律失常经推拿治疗后,预后良好,而对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悸,在推拿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西医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