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血症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高血黏、高血脂、晨晕、呼吸困难、记忆减退、困倦、气短、视力模糊、视力障碍、头晕、午困、月牙发紫。
临床表现
请中老年朋友,关注下列五种信号: (1)晨起头晕,而晚上清醒:表现为起床后晕乎,早饭后开始清醒,晚餐后精神状态最好。 (2)午餐后犯困:一般人午餐后也有困倦感觉,但可以忍耐,而高黏血症者,餐后必须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无精打采。 (3)蹲着干活气短:这是由于下蹲时,流向心、脑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黏稠,使肺、脑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 (4)阵发性视力模糊:高黏血症者,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致使视神经和视网膜出现暂时缺血,这种所谓一过性视力模糊,常在扭转颈部时发生。 (5)体检验血时,出现针尖阻塞和血液很快凝集在针管中。对于中老年人,以上五种症状只要出现三种,就要引起注意,应及时去医院做血液流变检查。
病因
高黏血症(又称高黏滞血症)是由于血液中脂质过高,造成血液黏稠、血流缓慢,易诱发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近年来医学普遍关注的一种病理综合症。通俗地讲,就是血液过度黏稠了。其严重后果是:由于血液流速减慢,血液中脂质便沉积在血管内壁,造成各种器官(尤其是大脑)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缺血、脑血栓、肢体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一般老年人经常出现头晕、困倦、记忆力减退等现象,总认为是走向衰老的必然,其实,这正预示着高黏血症的到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血液黏度增高即高黏血症越来越多。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把血流假想成大马路上的车流,血液的黏度增高时就好像路上的汽车太多,于是汽车开不快了。同样道理,血液的流动速度也会减慢,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的氧气和营养就会减少,影响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当血液黏度增高时,就容易形成血栓,引起脑血管栓塞、心肌梗塞。据统计,我国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60岁以上),至少有30%以上患有高黏滞血症。由于多数病人的自觉症状不明显,加之用于检查血液黏稠度的流变学项目并未普及于通常的体检中,所以关注高黏血症早期表现中的蛛丝马迹就显得十分重要。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