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1.2W

小结

本品已收载入中国药典,常用于:肺寒咳喘、肺寒咳嗽、风寒、寒湿阻络、寒痰、寒痰阻肺、寒哮、痰湿流注、痰饮、痰滞经络、痰浊哮鸣、胃寒、阴疽、肿毒、闭经、痹痛、喘咳、跌打损伤、跌打肿痛、呃逆、耳聋、反胃、风湿痹痛、腹痛、喉痹、脚气、咳喘、咳嗽、口噤、流痰、流注、瘰疬、麻木、呕食、呕吐、痰多、痛痹、胁痛、胁胀、胸痛、胸胀、悬饮、痈肿、中风、不语、咯痰、关节肿痛、四肢麻木、疼痛、心腹冷痛、心腹痛、胸胁胀痛、肢节肿痛、肢体麻木。

功能主治

[1]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2]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 [3]温中散寒,豁痰利窍,通络消肿。主风寒呕吐,心腹冷痛,咳喘痰多,口噤,耳聋,喉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妇人经闭,痈肿,瘰疬。 [4]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5]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肺经。

用法用量

3-9克。 外用适量。

别名

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 Sinapisalba L.或芥 Brassicajuncea (L.) 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

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鉴别

本品横切面:白芥子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黄芥子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列菲薄的细胞。

炮制

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