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草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3K

小结

本品为中药本草,可用于:白浊、带下病、带状疱疹、丹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肝炎、感冒、口疮、痢疾、皮肤瘙痒症、热淋、乳痈、烧烫伤、石淋、血淋、痄腮、创口出血、发热、咳喘、目赤、目痛、目肿、水肿、泄泻、小便不利、咽喉肿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活血通络。主热淋,石淋,血淋,小便不利,水肿,白浊,带下,肝炎,泄泻,痢疾,感冒发热,咳喘,咽喉肿痛,口疮,目赤肿痛,痄腮,乳痈,丹毒,带状疱疹,水火烫伤,皮肤瘙痒,跌打伤肿,风湿痹痛,外伤出血。

性味

甘;寒;无毒。

归经

小肠;膀胱;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克,鲜品30-90克;或研末。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别名

竹园荽、迷离网、鸡胶莽、斑鸠窝、左篆藤、金线风、破网巾、黄金塔、左转藤、罗网藤、须须药、黑透骨、铁脚仙、乱头发、铁线藤、蔓蔓藤、虾蟆藤、纺车藤、金金藤、见根藤、藤吊丝、牛斗茜、磨菇藤、塞窦藤、扫把藤、天仙草、松筋草、鼎擦藤、毛须藤、黑须草、满天云、硬筋藤、牛西藤、金线藤、攀谷藤、海金沙藤、吐丝草、鸡脚藤、爬古藤、洗碗藤、爬墙蕨、金砂蕨、西牛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godiumjaponicum (Thunb.) Sw.[Ophioglossumjaponicum Thunb.]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4m。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叶为1-2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cm,宽10-16cm,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温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孢子囊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mm,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孢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同属植物小叶海金沙 Lygodiummicrophyllum (Cav.) R. Br.的全草,在广东、广西民间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羽片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基部有关节。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甘肃。

栽培

1.生物学特性: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砂土及砂质壤土中。攀援性强,抗逆性也强。 2.栽培技术:用孢子繁殖和分茎繁殖。孢子繁殖:采成熟孢子立即播于土壤表面,稍覆土,常浇水保持湿度。分茎繁殖:将根状茎切成3-6cm长的节段,植于土壤中,覆土4-6cm,浇水保持湿度,即可生根成活。

性状

1.性状鉴别: 全草多为把状。茎纤细,缠绕扭曲,长达1m以上,禾秆色。多分枝,长短不一。叶对生于短枝两侧,二型,草质皱缩。营养叶尖三角形,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4对,互生,卵圆形,长4-8cm,宽3-6cm; 二回羽片2-3对,卵状三角形,掌状3裂,裂片短而阔,顶生裂片长2-3cm,宽6-8mm,边缘有不规则的浅圆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长宽近等,10-20cm; 一回羽片4-5对,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4-6cm; 二回羽片3-4对,卵状三角形。羽片下面边缘有流苏状孢子囊穗,黑褐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 与根茎相似,参见"海金沙根"条,其区别点在于:厚壁组织5-6列细胞,壁均较薄;基本薄壁组织较宽广;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胞腔内无黄色油状物,维管束中木质部呈三叉状。叶横切面: 表皮细胞1列,外被多细胞或单细胞非腺毛,黄棕色;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不完全;主脉维管束周韧型,主脉处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壁组织,木化或微木化。 叶表面观: 表皮细胞垂周壁薄,深波状弯曲,气孔位于下表皮,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4-31μm,副卫细胞2-4个,直轴式或不定式。非腺毛1-4个细胞,顶端细胞较长,长126-690μm,直径18-32μm,壁厚至5μm,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

化学成分

叶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GTS; 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从藤叶中分得利胆有效成分反式-对-香豆酸(Trans-p-coumaricacid)以及咖啡酸(Caffeicacid)。

鉴别

薄层色谱:取海金沙草2克,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脱脂后,用95%乙醇提取至无色,回收乙醇,残渣加25ml乙酸乙酯溶解,再以2%碳酸氢钠液萃取至无色,萃取液浓缩至干,加95%乙醇定容至2ml,为点样液。另取咖啡酸标准品制备成对照品试液。分别取点样液、对照品液各10μl,分别点于聚酰胺薄膜上,以苯-甲醇-阔醋酸(45:20:6)为展开剂,展距13cm,置紫外灯下观察,斑点均呈蓝色荧光。

复方

(1)治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汤,调服二钱;或加滑石。-《夷坚志》 (2)治血淋:左转藤、小篇蓄,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3)治妇女自带:海金沙茎一两,猪精肉四两。加水同婉,去渣,取肉及汤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4)治小便不利:海金沙全草二至三两。和冰糖,酌加水煎服;或代茶常饮。-《福建民间草药》 (5)治赤痢:海金沙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日服一至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6)治腹泻:海金沙全草,水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7)治湿热黄痘:金砂藏叶、田基黄、鸡骨草各一两。水煎服。(名广西中草药》 (8)治梦遗:海金沙藤烧灰存性。用净灰一钱五分至二钱,开水冲服。-《福建民间草药》 (9)治火烫伤:海金沙鲜叶搞烂。调入乳外敷火伤处。-《福建民间草药》 (10)治缠腰火丹:鲜海金沙叶切碎搞烂。酌加麻油及米浴水,同擂成糊状,涂搽患处。(么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11)治赘疣:海金沙全草一握,水煎洗;在洗时用其藤擦赞庞处,日洗二至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12)治黄蜂螫伤:金砂藏叶一两。捣烂;取汁擦患处。-《广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1.《履喉岩本草》:治淋病热病者,并小便中利。 2.《生草药性备要》:专理跌打。 3.《分类草药性》:退火。治淋症,咳嗽,筋骨疼痛。 4.《天宝本草》:平肝济火。治小儿螬疳,红崩淋沥。 5.《岭南采药录》:通淋,利小肠,解热毒气。治伤寒狂热,湿热肿满,茎痛,疔疽变黑。 6.《广州植物志》:可敷郁血,又可止咯血。 7.《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五淋白浊,消水肿。 8.《四川中药志》:治痨嗽火咳。 9.《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水肿,湿热黄瘦,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胃火牙痛,水泡疮。 10.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11.《广西中草药》:治汤火伤。 1. 2.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活血通络,治百日咳。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