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皮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痢疾、热淋、乳痈、烧烫伤、消化道出血、疮疡肿毒、创口出血、尿血、痔血、小便不利、腰背酸痛。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解毒消肿,凉血止血。主热淋,小便不利,疮疡肿毒,乳痈,水火烫伤,痢疾,胃肠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伤出血。
性味
甘;微苦;性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肠,15-30克。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水调敷。
别名
朗榆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榔榆的树皮、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parvifolia Jacq.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老枝灰色,小枝红褐色,被柔毛。叶互生;革质,有短叶柄;托叶狭、早落;叶片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宽1-2.8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稍偏斜,上面光滑或微粗糙,深绿色,下面幼时有毛,后脱落,浅绿色,边缘有单锯齿。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雄蕊4;雌蕊1,1室,柱头2裂,向外反卷。翅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cm,宽约0.6cm,顶端凹陷,种子位于中央。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树皮呈长卷曲状。外表面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有突出的横向皮孔;内表面黄白色。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外侧棕红色,内侧黄白色。气特异,珠淡,嚼之有粘液感。根皮表面灰黄棕色,较平滑。余同树皮。
化学成分
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Stigmas-terol)等植物甾醇,并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木材含7-羟基卡达烯醛(3-methoxy-7-hydroxycadalenal),曼宋酮(Mansonone) C、G、E,8-甲基-5-异丙基-2-羟基-3-萘甲酸(8-methyl-5-isopropyl-5-isopropyl-2-hydroxy-3-naphtha-lenecarboxylicacid),裂叶榆萜(Lacinilene) A,8-甲基-5-异丙基-2-萘酚(8-methyl-5-isopropyl-2-naphathalenol),谷甾醇(Sitos-terol)。
复方
(1)治乳痈:榔榆根白皮二至三两。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2.《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 3.《纲目》:治小儿解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