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阴虚证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证、阴虚、里虚、虚劳、细数脉、弦脉、弦细脉、弦细数脉、肝胆阴虚、关细、肝证、虚证、崩漏、不寐、高风雀目、汗证、青盲、痛经、闭经、潮热、唇红、盗汗、多梦、耳鸣、烦躁、忿怒、烘热、肌肉麻木、急躁、筋惕、筋惕肉瞤、经少、口干、流泪、麻木、面潮红、目干、目涩、目痛、目眩、情绪不稳、颧红、肉瞤、舌红、舌津少、神志异常、失眠、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手足蠕动、睡眠障碍、苔干、苔少、头痛、头晕、五心烦热、胁痛、胁隐痛、羞明、眩晕、眼花、咽干、腋汗、夜盲、易怒、抑郁、迎风流泪、月经不调、月经后期、爪甲无华、震颤、肢体麻木、灼痛。

治法

以养肝滋阴为法,常用补肝汤、一贯煎等方剂。若见肝阳上亢可选泻肝丸、龙胆泻肝汤;肝肾阴虚可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之类。 1.肝阴虚化热 证候: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治则:滋阴疏肝。 主方:一贯煎。 方药: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用法:水煎,取汁250-300ml,分2-3次温服,每日1-2剂。若胁肋隐痛不止者,加玄胡、郁金:若阴虚潮热,颧赤盗汗者,加地骨皮、白薇、青蒿;若阴亏甚者,加玉竹、花粉、石斛。 2.肝阴虚兼肝血不足 证候:头晕眼花,耳鸣,目干畏光,急躁易怒等。治则:养血滋阴。 主方:补肝汤加味。 方药:当归、生地黄、川芎、白芍、木瓜、麦冬、酸枣仁、首乌、甘草。 用法:水煎,取汁250-300ml,分2-3次温服,每日1-2剂。若月经量少,甚则闭经者,用熟地易生地,加阿胶(烊化)、龟板、鸡血藤。若见崩漏,加山药、阿胶(烊化)、旱莲草;若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莲子心。 3.肝阴虚兼肾阴不足 证候: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 治则:滋肾养肝。主方:杞菊地黄丸。 方药:枸杞、菊花、熟地、山药、茯苓、泽泻、山茱萸、丹皮。 用法:水煎,取汁250-300ml,分2-3次温服,每日1-2剂。若头痛,眩晕甚者,加龟板、黄精;若目干畏光,两目昏花,夜盲者,加服明目地黄丸,每日3次。

临床表现

临床以眩晕,目涩,视物昏花,耳鸣如蝉,失眠、多梦,甚则时或晕仆,筋惕肉瞤,胁肋隐痛,舌质红,舌苔少,脉弦细或数,伴见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苦、咽干等为特征的证候。

None

肝阴亏虚证

病因

因邪伤阴分,或脏腑虚损,阴液生成不足,肝失濡养,虚热内生所致。

疾病预后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上阴,或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若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不能滋水涵木。

备注

肝脏阴液亏虚不足而虚热内扰所导致,临床以头晕耳鸣,胁肋隐痛,烦热目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中风、失眠,以及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肝阴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若情志不遂,或肾阴亏虚,则可导致肝阴不足,出现肝阴虚证。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