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心肌梗死、迟脉、数脉、JT间期延长、QRS低电压、ST段上移、ST段上移弓凸、T波高耸、U波低平、白细胞增多、冠状T波、肌酸激酶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沉加快、血镁降低、血清钠降低、脂蛋白a升高、厥心痛、心悸、真心痛、恶心、高血压、呼吸困难、急性面容、冷汗、呕吐、上腹痛、胸闷、胸痛、血压升高。
治法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 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是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对所有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 (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有急诊 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 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 PCI治疗。因此,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 PCI条件的医院就诊。 (2)溶栓治疗如无急诊 PCI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是脑出血。溶栓治疗后仍宜转至有 PCI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应进行溶栓治疗。 5.药物治疗持续胸痛患者若无低血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置入药物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一年,未置入支架患者可服用一月。应用rt-PA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可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静脉注射3-5天。对无禁忌证的患者应给与ß阻滞剂。对无低血压的患者应给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ACEI),对 ACEI不能耐受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证(如支气管痉挛)而患者持续有缺血或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而无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失调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可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所有患者均应给与他汀类药物。 6.抗心律失常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对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不需特殊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可给予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美托洛尔、洋地黄制剂或胺碘酮静脉注射。对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而影响血液动力学者,应直流电同步电转复。 7.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肺水肿时应吸氧,静脉注射吗啡、速尿,静脉点滴硝普钠。心源性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阿拉明静脉滴注,如能维持血压,可在严密观察下加用小量硝普钠。药物反应不佳时应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支持下行直接 PCI,若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不适于 PCI,应考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8.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生活与工作安排出院前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了解心功能,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活动量。出院后2-3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 9.家庭康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对病情平稳、无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会允许其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1)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保持大便通畅,坚持适度体育锻炼。 (2)不要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和避免吃得过饱。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 因为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肌坏死已愈合。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应做到: (1)选择适宜运动方式和方法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选择能够坚持的项目,如步行、打太极拳等。 (2)掌握好运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运动量必须与医生协商决定,运动量过小,尽管比不运动好,但起不到应有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运动中若有心前区不适发作,应立即终止运动。 (3)运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尤其出院早期运动量一定要适当,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及心功能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心肌梗死后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运动康复必须个体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应有家属陪伴进行。
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4.神志障碍可见于高龄患者。 5.全身症状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 6.胃肠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 7.心律失常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8.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9.低血压、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 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检查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 Q波及 ST段抬高和 ST-T动态演变。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 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 LDH诊断特异性差,目前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采用心肌钙蛋白 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其他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