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惊痫、烧烫伤、目翳、吐衄。
功能主治
去翳明目,安神镇惊,敛疮止血。主目生翳障,惊痫,吐衄,烧烫伤。
性味
味甘;性平。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3-0.6克。 外用:适量,研细末点眼虞调敷。
别名
大红珊瑚、红珊、火树、红珊瑚。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珊瑚科动物红珊瑚、日本红珊瑚、巧红珊瑚、皮滑红珊瑚、瘦长红珊瑚等多种红珊瑚的骨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 Coralliumrubrum (Linnaeus) 2. Coralliumjaponicum 3. Coralliumsecundum 4. Coralliumkonojoi 5. Coralliumelatius采收和储藏:垂网入海底采捞。除去杂质,洗净。
原形态
1.红珊瑚,群体灌木状分枝,最大群体高度约45cm,分枝不在一个面上,各个面上的分枝表面生有多数水螅体,即称珊瑚虫,其珊瑚萼呈半球形,疣状,上有羽状触手8条,触手中央有口,虫体所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骨骼,即通称为"珊瑚"。骨骼的表面和中轴均为殷红色(或称牛血红色)。中轴硬,皮层薄,其皮层骨针呈对称辐射状多瘤突绞盘形,大小约6.6-10μm,为其鉴别特征。 2.日本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如扇,分歧较细,皮层有6-,7-,8-辐射突和十字形骨针。外表面为公牛鲜血红色。 3.巧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在一个面上,最大高度可达75cm。正面的小枝瘦长而多。水螅体疣均匀分布,不呈丛状(小枝顶端除外),皮上乳突密。皮层有双茄形8-辐射突骨针。 4.皮滑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在一个面上。水螅体疣成群成丛。皮光滑,皮层无8-辐射突骨针。小枝末端厚。 5.瘦长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在一个面上。水螅体疣均匀分布,不成群。皮上有乳突,皮层无8-辐射突风针。小枝末端瘦长。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 1.红珊瑚一般均生长于深水区,不论在大西洋-地中海区系或印度-太平洋区系都产于深海。地中海的红珊瑚幼体在5-60m深处经常能发现,成体一般均生长在60-300m深处。生境条件:要求硬底,无沉积物,水清,流急,低光照,低温(8-20℃)。生长速度慢,成体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旋旋旋旋光性,从幼虫附着后,生长12年开始性成熟,年生长率为0.5-2cm,平均寿命为75年。 2.生长于太平洋区海域。水深100-400m范围内是成体(指商业产品)生长丰富的区域,近年来新发现的红珊瑚产地为水深1000-1500m。本种主产于日本海、小笠原群岛、琉球群岛、中途岛。 3.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4.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5.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资源分布: 1.分布于地中海、波斯湾,古来从波斯等地进口至我国。 2.我国分布于台湾东部、北部海域,及澎湖列岛和南沙群岛的南威岛等海域。 3.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4.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5.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性状
性状鉴别: 日本红珊瑚呈断碎的树枝状或短棒状,长1-1.5cm,直径2-6cm。表面红色而油润,部分呈黄色,具瓷样光泽,并有明显的细蜜蜂纵沟,有的可见散在的小突起和小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中心部多呈黄色,粗大者呈空心筒状,细小者平坦无孔。气味均无。显微鉴别: 生物显微镜下,粉末呈半透明的具棱角状的颗粒,并可见少量的珊瑚虫触手残段。偏光镜下,可见颗粒状及纤维状日粒,并有薄片状晶粒,其大小和排列方式不同,均为明显的正或负突起,明显的双折射和高级白的干涉色。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等。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滴加2mol/升盐酸1滴,1mol/升硫酸1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有针状、针簇状或片状结晶。(检查碳酸钙) (2)本品热着分析,吸热为165℃(宽),930℃(大);放热335℃(小),20-200℃增重1%,200-940℃失重44.5%。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研成细粉,再水飞制成极细粉,干燥。
复方
(1)治小儿眼有障翳:珊瑚,细研如粉。每点时,取如黍米大,纳在翳上,日再点之。-《圣惠方》珊瑚散 (2)去肤翳:珊瑚、贝子、真珠、琥珀、石蟹。为极细末,点入目中。-《本草经疏》 (3)治心神昏冒,惊痫卒倒,或怔忡烦乱:大红珊瑚、琥珀、真珠各一钱(研极细),人参、白术、当归、胆星各三钱(共研末和珊瑚等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下。-《方脉正宗》 (4)治心肺郁热,吐衄不止:大红珊瑚,徐徐研极细如粉。每服二分,百合煮成糊,调服。-《彭氏家抄方》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 2.《海药本草》:主消宿血、风痫等疾。 3.《纲目》:点眼,去飞丝。 4.《日华子本草》:镇心,止惊,明目。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