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肺燥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肺燥、阴虚、沉细数脉、肺系燥、浮数脉、细脉、细数脉、肺系阴虚、肺证、虚证、燥证、肺痨、肺痿、痿证、消渴、鼻干、鼻燥、潮热、唇干、盗汗、盗汗失眠、地图舌、恶风寒、耳鸣、发热、烦渴、干咳、咯血、喉痒、经少、咳嗽、咳血、口干、口渴、脉无力、脉细滑数、脉细数、颧红、舌淡白、舌干、舌红、舌津少、声嘶、失眠、失音、手足心热、睡眠障碍、苔白、苔黄燥、苔少、苔无、痰稠、痰黏、痰少、痰中带血、涕少、头晕、吐衄、无痰、午后发热、心烦、胸痛、咽干。

治法

阴虚肺燥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 1、咳嗽病中出现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潮热颧红等"虚咳"特点,此由肺阴亏虚,肺失濡润,而虚热内生,肺气上逆所致。 治法:滋养肺阴,肃肺止咳。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2、肺痨病中见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多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潮热颧红,盗汗,互相染易等"久咳虚损"为特征,此系痨虫蚀肺,阴津耗伤,清肃失职,肺气上逆而为病。 治法:养阴清肺,杀虫止咳。 方剂:百合固金汤加减。 3、咳血病中出现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每见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其色鲜红,胸痛,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等特点,此缘肺阴不足,清肃不行,阴虚火旺,火灼肺络所致。 治法: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方剂:百合固金汤合四生丸加减。 4、肺痿病中出现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常见咳吐浊唾涎沫,质地粘稠,不易咯出,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形体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干等临床表现,是由肺阴不足,虚火内炽,阴津枯涸,肺气上逆所致。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 方剂:麦门冬汤加味,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见病 1、咳嗽 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等症,多因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或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即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用二冬二母汤《症因脉治》加减。 2、肺痿 症状可见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甚则气急喘促,皮毛干枯,形体消瘦等,此因肺有燥热,重亡津液,一为本脏自病所转归,一由失治误治,或他脏之病导致。因热在上焦,消亡津液,阴津枯竭,内不能洒陈脏腑,外不能充身泽毛,津枯则肺燥,清肃之令行,或因脾阴胃液耗伤,不能上输于肺,肺失濡养,遂致肺叶枯萎, 治宜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方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沙参、玉竹。 3、肺痨 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中有时带血,午后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胸部隐隐闷痛等症。此因正气先虚,感染瘵虫,阴虚肺燥,肺失滋润,同时肺损络伤所致, 治宜滋阴润肺。 方用月华丸《医学心悟》加玉竹、百合、羊乳等。 4、失音 表现为声嘶,音哑,咽痛,喉燥,或兼咳呛痰少而粘等症。此因燥火伤肺,声道燥涩而致声嘶、音哑,燥伤肺津,咽喉失于滋润,肺失清润,燥邪灼津为痰, 治宜清肺生津,润燥利咽, 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或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消渴 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等。消渴的病机,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主治节,燥热伤肺,耗热伤津,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发本证, 治宜滋阴润肺,生津止渴, 方用消渴方《丹溪心法》加味。 6、痿证 可见两足痿软不用,渐至肌肉消瘦,皮肤枯燥,呛咳无痰,咽喉不利,小便短赤热痛,舌红苔黄,脉细数。由于燥热犯肺,肺热津伤,水源告竭,津液不能敷布全身,筋脉失养,是以痿弱不用, 治宜甘寒清上,清热润燥, 方用清燥汤《东垣十书》。

病因

阴虚肺燥证常见于久病体弱者,以阴虚火旺,形体消瘦,颧红,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为常见。多因久病亏耗,劳伤过度所致。

备注

阴虚肺燥证,中医病证名。阴虚肺燥证是津液消耗,肺失濡养而出现的阴津不足,宣降失职,虚热内生等临床表现的概称。每于秋燥季节有所加重,多久病不愈,对人体损伤较甚。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