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养心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1.9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便溏、多梦、乏力、腹胀、健忘、气短、舌质嫩、失眠、食欲不振、头晕、萎黄、余沥不尽、怔忡、自汗、动辄加重、经色淡红、经少、倦怠、脉细弱、面色淡白、尿淋、皮下出血、舌质淡、补益心脾、心悸。

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

材料获取与鉴别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或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或兼见自汗气短,动则尤甚。舌质淡嫩,脉细弱。

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各家论述

心属火,脾属土,二者为母子关系,故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思虑过度,劳伤心神可影响脾之运化、统血的功能,使化源不足而呈心脾两虚之候,此属母病及子。若脾虚化源不足,心失血养亦可呈心脾两虚之候,此属子盗母气。心脾气血不足之证,必备心血虚或心气不足和脾气虚两种见证。心主神明、主血脉,心气不足或心血不足均可使心神失养,从而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症。头目失养则眩晕。脾主运化、主统血,如脾虚运化失职,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脾虚不能统血,可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质淡嫩为血虚之候。自汗气短为气虚之征。而倦怠乏力,脉细弱,气虚、血虚均可见之。心俞、脾俞:分别为心、脾脏之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具有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足三里、三阴交:二穴可健脾益胃、补气生血。神门:心经原穴,与三阴交配用,一心一脾,健脾养心,安神定志。

临床应用

1.心悸怔忡,兼气短自汗去神门,加气海、复溜。气海补气,复溜为治汗要穴,二穴合用,为补气敛汗之常用对穴。 2.胸痹心痛去神门,加内关、郄门以宽胸理气,缓急止痛。 3.失眠多梦、健忘加四神聪透百会可健脑益智、宁神除烦。 4.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去心俞,加天枢、公孙以健脾和胃、除湿止泻。 5.崩漏去心俞,加隐白、血海。隐白属脾经,以治下焦出血而见长;与治血要穴血海配伍,是一组同经组合治疗下焦出血的常用对穴。 6.紫癜去神门,加隐白、血海、膈俞。血海常用针刺法,而隐白针灸并施效果更好。膈俞为血会,膈俞与血海为一组常用的对穴,可用于各种出血证的治疗。

备注

1.厥阴俞、神门、脾俞、血海、气海。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2.心俞、间使、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3.耳穴:心、脾、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可用耳穴贴压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