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包虫病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包虫病、头脑、癫痫、颅内压升高、呕吐、头痛。

治法

手术治疗手术为根治的唯一疗法。根据CT或MRI定位,将包虫囊小心分离后完整摘除。注意勿要将囊壁弄破,以免囊液外溢,使囊内头节种植造成复发或过敏性休克。如术中包虫囊肿破裂,可用过氧化氢、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应用吡喹酮或丙硫咪唑口服,以防止种植病灶的出现。其它疗法目前尚无杀灭包虫的特效药物。

临床表现

1、原发型 棘球蚴逐渐增大,造成颅内占位效应,并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至颅内压增高。由于包虫囊肿扩张性生长,刺激大脑皮层,引起癫痫发作,囊肿较大的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乳头水肿等,依囊肿所在部位产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2、继发型 症状比较复杂,一般分为原发棘球蚴破入心内期,潜伏静止期和颅内压增高期。继发棘球蚴破入心内,由于大量棘球蚴的内容物突然进入血液,可出现虚脱,呼吸急迫,心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过敏性反应等症状,由于棘球蚴不断长大,且系多个,分布广泛,所以该型临床特点与脑转移瘤相似。多发群体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主要流行畜牧区,国外见于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蒙古、日本等地,我国多见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畜牧地区和西藏、四川西部、陕西、河北等地,儿童多见,约为成人的7倍,通常男性比女性多。疾病症状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乳头水肿等,刺激皮层癫痫发作,以及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检查

1、血液半数病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或手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常可显著增高。 2、皮内试验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若血内有足量抗体,延迟反应不出现,皮内试验阳性率在80-95%之间,但可有假阳性。 3、补体结合试验70-90%包虫病呈阳性反应,囊肿穿破、手术近期或继发感染,阳性率可提高,囊肿完全摘除后数月补体结合试验可转阴,若包虫囊手术摘除后1年,本试验仍阳性,视为复发。 4、X线平片颅骨包虫病变从板障开始,破坏颅骨,并且容易破出骨板,形成颅内、外软组织肿块,颅骨局限或广泛的多囊或单囊形态的膨胀性病变。多囊型呈葡萄串样,单囊型内板移位、硬脑膜移位及钙化,囊肿本身也可钙化。局限于颅底者缺少单囊或多囊特点,而呈骨质硬化表现,一般均无骨膜反应。脑包虫囊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后床突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小儿可出现指压痕,颅骨菲薄,甚至颅骨缺损,包虫囊肿疝出颅外。还可出现松果体移位,浅表囊肿致邻近颅骨局限外凸,骨板变薄,有时平片上显示弧形线状、环状或蛋壳状及团块状钙化,如发现这种征象,可以定性。 5、脑血管造影脑包虫囊肿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尤以顶叶多,脑血管造影最能显示这种幕上的囊肿病变,造成周围血管弧状移位。一般表现为囊肿部位无血管区,囊肿周围血管弧形受压、移位、环绕无血管区呈"手抱球"征象,脑血管牵直变细,管径一致,似"蜘蛛足"样征及颅内压增高。 6、头颅CT脑内圆形或类圆形囊肿,边界锐利(偶尔有不完整的薄壳状钙化)。无囊周水肿,无周边强化,占位征象明显,囊内容物水样密度,一般不能分辨子囊,邻近部位出现多个囊肿应考虑囊肿破裂。 7、头颅MRI断层形态同CT,壳状钙化无信号,囊内液体信号同脑脊液或稍高于脑脊液,含有较大子囊的包虫囊肿,因子囊液较母囊液密度低,显示出母囊内子囊的数量及排列情况,可以确诊。

病因

人体感染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引起的一种慢性脑、肝、肺、心肾等部位的寄生虫病,脑包虫占包虫病病人的1%左右。本病的传染源为狗。主要症状有颅内占位效应,并可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至于颅内压增高,以及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以及癫痫发作。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