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性干皮病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黄褐斑、瘢痕、角化、雀斑、色素减退、水疱、萎缩。
治法
1.避免日晒,不宜室外工作。 2.遮光剂如25%二氧化钛霜和5% PABA液。 3.肿瘤及早切除。 4.芳香维A酸,口服可有效地减少皮肤肿瘤形成。 5. T4内切核酸酶 V能够特异识别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可用于着色性干皮病的酶替代治疗。
临床表现
两性发病相当,父母常为近亲结婚。出生时皮肤正常,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发病。但大多数患者在20岁前进入肿瘤期。初期的皮损发生在曝光部位,光敏感最为常见,日晒部位发生水疱、大量雀斑、伴有色素减退和萎缩、皮肤干燥、毛细血管扩张、瘢痕形成和日光角化病。雀斑淡至暗棕色,针头至1cm大小,可互相融合而形成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片,其间逐渐夹杂有毛细血管扩张及小血管瘤。常见疣状角化,可自行消退或恶变。并可出现眼部损害和神经系统改变等。本病常在10岁前死亡,2/3患者于20岁前死亡。鳞癌及黑素瘤广泛转移是死亡原因之一。
检查
早期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可有角化过度,马尔匹基层变薄伴某些皮突萎缩和伸长相互交叉。中期表皮部分区域表现萎缩,间以棘层肥厚。表皮细胞核排列紊乱,有些区内表皮呈不典型性生长而使其组织像有如日光性角化病。到晚期肿瘤期可见各种肿瘤的组织学改变。
病因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发病率约1:25万,特征是 UV照射后 DNA损伤不能修复。患者对日光高度敏感,有畏光现象。光暴露部位皮肤萎缩、大量的雀斑样色素加深斑,继而出现新生物,可有多系统累及,许多患者可伴有眼球、神经系统等病变。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