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颈椎病、椎动脉、复视、偏头痛、神经衰弱、胞睑下垂、唇麻、刺痛、多梦、耳聋、耳鸣、耳鸣耳聋、昏仆、活动不利、记忆减退、健忘、颈痛、目陷、声嘶、失眠、失明、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睡眠障碍、跳痛、听力下降、瞳神紧小、头昏、头痛、吞咽困难、下肢无力、眩晕、言语不清、言语困难。

治法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的同时,常配合应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和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等。如肠溶阿司匹林、芬必得、环氧合酶2抑制剂、乙哌立松、甲钴胺等。 相关药品 肠溶阿司匹林、芬必得、环氧合酶2抑制剂、乙哌立松、甲钴胺。 手术治疗 1、适应证 神经根性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无效,脊髓或神经根明显受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虽然不甚严重但保守治疗半年无效,或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常用的手术方式 (1)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最常用的术式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神经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必要时还可以切除钩椎关节行椎间孔扩大减压。 (2)后路减压术:是通过脊髓后移而完成"间接减压"。现在常用的术式是椎板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使用颈椎侧块钛板固定或椎弓根钉棒固定。近年还有使用centrpiece固定,以保留颈椎活动度。 其他治疗 主要为物理治疗,包括颈椎牵引、颈部制动、颈部理疗、改善不良工作体位和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度等方法。

临床表现

主要为椎动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可表现为眩晕、头痛、自主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运动障碍、视觉障碍、感觉障碍、猝倒发作和意识障碍等。

检查

体格检查 包括对颈部运动范围的检查、神经反射及肌肉力量的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发现钩椎增生、椎间孔狭小(斜位片)或椎节不稳(梯形变等)及椎骨畸形等异常所见。 2、CT 检查可示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矢状径变小,黄韧带骨化,硬膜外腔脂肪消失,脊髓受压等征象。 3、MRI检查 T1WI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等,T2WI示硬膜外腔消失,椎间盘呈低信号,脊髓受压或脊髓内出现高信号区。 4、椎动脉造影 可发现椎动脉有扭曲和狭窄,但一次造影无阳性发现时不能排除,因为大多数患者是一过性痉挛缺血。当无症状时,椎动脉可恢复正常直径。

病因

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损伤、颈椎先天性畸形、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等。

预防

1、积极治疗咽喉部疾患 咽喉部炎症不仅易引起上颈椎自发性脱位,而且也是诱发颈椎病的因素之一。及时防治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炎及其他骨与软组织感染对防治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2、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 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缓解疲劳和调整关节生理状态。故最好采取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枕头不宜过高。推荐使用长圆枕,直径一般在10-12cm,长度40-50cm,以枕时感觉舒服为准。内芯充填物最好是透气性好,具有一定硬度的物质。使用时选择合适的高度,将枕头的支撑点位于枕骨粗隆下方或侧卧位时位于耳下方,若觉得不习惯可将支撑点位置移至耳下后方乳突上或下领部。 3、避免头颈部外伤 人们在体育锻炼、日常工作、交通活动中易遭受颈部外伤。早期颈部外伤患者若有椎旁肌压痛,或X线显示椎体前有阴影时要引起高度重视。外伤后患者要早期治疗,如轻型可用石膏、颈圈、支具控制颈部活动,有时需住院行牵引治疗。 4、避免长期低头工作 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劳损,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高于正常体位。因此要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当头颈向某一方面转动过久之后,应向反方向运动,并在短时间内重复数次,这样既有利于颈部保健,也利于消除疲劳。定期远视,待眼部疲劳消除后再工作,对眼睛和颈椎均有必要。调整工作台的高度和倾斜度,如工作台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颈部仰伸或屈曲,这两种位置均不利于颈椎的内外平衡。

备注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椎体及附件病变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突然摔倒,同时伴有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的颈椎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