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白喉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白膜、喉痛、白细胞增多、厌食、发热、精神萎靡、面苍白、咽痛、周身不适。
治法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和减少活动,一般不少于3周,假膜广泛者延长至4-6周。要注意口腔和鼻部卫生。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能抑制白喉杆菌生长,从而阻止毒素的产生。常选用青霉素,约需7-10天,用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转为止。对青霉素过敏者或应用青霉素1周后培养仍是阳性者,可改用红霉素,分四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疗程同上。羟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等也可能有效。 抗毒素治疗: 抗毒素可以中和游离的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结合的毒素。在病程初3日应用者效果较好,以后疗效即显著降低,故应尽量早用。剂量决定于假膜的范围、部位及治疗的早晚。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抗毒素可以肌注或稀释后静滴,一次给完。24小时后病变继续扩大者可再以同量肌肉注射一次。注射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试验阴性者方可应用,阳性者按脱敏法给予。 1.患儿应严格隔离,注意口腔及鼻部护理。 2.注射白喉抗毒素及青霉素,抗毒素的剂量应根据病情轻重和假膜范围而定,必要时可重复注射一次。青霉素有消灭白喉杆菌和防止继发感染的效果,宜及早足量使用。 3.有呼吸困难和喉阻塞症状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4.密切注意心脏情况,如有心肌损害,患儿应卧床休息3-6周。 5.对白喉杆菌带菌者,应先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如细菌培养持续阳性,可考虑切除扁桃体。
临床表现
按症状轻重,可分2种类型。 1.局限型全身症状可有发热、乏力、不适等。局部症状较轻,有轻度咽痛、一侧或双侧扁桃体上出现灰白色假膜。假膜可能超越腭弓,覆盖软腭、悬雍垂或咽后壁。假膜不易擦去,强行分离,侧留下出血伤面。 2.中毒型起病较急,假膜迅速扩展,并较快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合并链球菌感染,常有高热,局部扁桃体、悬雍垂、软腭等组织重度肿胀,颈淋巴结肿大,甚至使颈部增粗如"牛颈"。
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鼻、咽等拭子培养及涂片检查可找到白喉杆菌,毒力试验呈阳性。
病因
咽白喉为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短,传播较快,患者多是1-7岁儿童。本病以咽部黏膜形成灰白色假膜及白喉外毒素所致的全身毒血症为主要特征,轻型者发病较缓,全身不适,体温38℃左右,轻度咽痛;重者发病较急,咽痛剧烈,可有高热、烦躁、呼吸急促、发绀及循环衰竭等症。咽部检查见扁桃体肿大,表面覆有灰白色假膜,范围超出扁桃体之外,假膜多较厚,不易剥离,若强行剥离,遗留出血创面。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