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肺气虚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脾肺证、气虚、里虚、肺系气虚、脾胃气虚、肺证、脾证、虚证、喘病、感冒、脱肛、心悸、便溏、喘息、乏力、汗出、汗多、久病、倦怠、咳喘、咳嗽、咳嗽气短、咳痰、懒言、脉沉细弱、脉缓弱、脉细弱、脉虚弱、面浮、面㿠白、面色发白、面肿、纳差、尿量异常、尿频、尿少、气喘、气短、气短懒言、舌淡、舌淡白、神疲、声低、食少、食少便溏、苔白、痰白、痰稀、脘胀、畏寒、形寒、胸闷、遗尿、易感、肢困、肢冷、自汗、足肿。
临床表现
临床以咳嗽声低,喘促短气,咯痰清稀,疲乏无力,语声低怯,自汗、畏风,反复感冒,腹胀,食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龈,舌苔白或滑,脉细弱无力,或伴见哮病反复发作,妊娠或产后大便数日不解,脱肛,遗尿,浮肿等为特征的证候。
病因
因秉质气虚,或久病伤损,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所致。
疾病预后
是指脾肺两脏气虚,常见于感冒、咳嗽、喘证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备注
常见病: 1、感冒以年高体弱,大病初愈,久病缠绵,妇女产后正气未复者为多见。脾气不足则气乏生化之源,肺气不足则少气短气、表卫不固,所以极易外感风寒而患感冒。除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束表的症状之外当有自汗,短气,倦怠,脉虚无力等肺脾气虚(主要是肺气不足)的表现。若兼痰饮则咳嗽痰白,治宜益气解表,宣肺化痰,方用参苏饮《和剂局方》;若卫气不固,自汗多而经常感冒,则宜益气固表,托邪外出,祛风止汗,方用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气虚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2、咳嗽必咳嗽日久肺气受伤失于清肃,脾湿聚而为痰,其病先起于肺而渐及于脾,咳嗽,痰多色白,食少,脘胀,便溏,肢倦,苔白,脉缓,甚至少气,自汗,均为脾肺气虚的见症。治当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方用白术汤《洁古家珍》、六君子汤《妇人良方》。 3、哮喘咳喘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闷短气,恶心,纳呆,舌苔白腻,脉滑因脾气不足,痰湿内盛,气道被阻,肺气失降。治宜补脾益气,祛痰降气以平喘,方用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