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损伤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跛行、乏力、肛门坠胀、尿急、尿频、压痛、阳痿、腰痛、便频、活动不利、叩痛、屈伸不利、下腹胀、小便困难、腰骶酸软、骶骼关节损伤、痛经。
骶髂关节损伤(Sacroiliac Joint Injury)是指骶髂关节遭受外力的作用,或因妇女孕产骶髂关节面对合不良,导致骶髂关节韧带损伤或骶髂关节错缝,引起的以骶髂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以持续性下腰痛或腰臀痛、长短腿、跛行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尤以女性及运动员最为多见。近年来,由于驾车右足用劲过多,动作变换频繁,牵拉骶髂关节,造成骶髂关节损伤,导致发病率明显上升。本病属中医学“骨错缝”范畴,又称“胯骨错缝”。
1.治法 活血止痛,理筋整复。 2.手法 牵引法、扳法、㨰法、按法、揉法、弹拨法。 3.取穴与部位 肾俞、大肠俞、八髎、秩边、环跳、腰骶部、骶髂关节。 4.操作 (1)蛙式四步扳法(前错位、后错位均可)①自体牵引法:患者俯卧,在患侧髂前部垫一枕头,身体的3/4连同患侧下肢悬于治疗床外面,自然下垂,下肢不能着地,利用自身重量做自体牵引。牵引10~15分钟。 ②屈膝屈髋扳法:在自体牵引的基础上,医者以一手托住患侧膝部,另一手按压在骶髂关节处,做极度的屈膝屈髋运动,一压一屈同步进行,操作3次左右。 ③蛙式外展扳法:在极度屈髋姿势的基础上,医者置于骶髂关节处的手用力向下按压,同时托膝关节的手用力做蛙式外展扳动,再回到极度屈曲姿势做外展扳动,按压与外展扳动同步进行,操作3次左右。 ④外展后伸扳法:在蛙式外展姿势的基础上,由蛙式扳法转为后伸扳法,在进行后伸扳法时,医者托膝关节的手用力做后伸扳动,另一手同时用力向下按压骶髂关节部,按压与向后扳动同步进行,操作3次左右。 上述②③④步骤要循序渐进地重复操作3遍。 (2)理筋通络法 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按揉法在腰骶部、患侧骶髂关节及臀部施术,再在肾俞、大肠俞、八髎、秩边、环跳及患侧骶髂关节等部位用拇指按揉法、弹拨法进行重点施术,时间约5分钟;然后在患侧骶髂关节处涂上介质,用掌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来源
1.急性损伤 外力突然作用引起的损伤,常见于弯腰负重扭转骨盆,或一侧下肢不动,脊柱突然向对侧旋转,牵拉骶髂韧带致其损伤,引起骶髂关节错缝;或猝然跌倒时单侧臀部着地,或单侧下肢负重跳跃、坠跌等,地面的作用力向上传导,而躯体向下的冲击力向下传导,两种作用力汇集于骶髂关节,而导致骶髂关节损伤;或下蹲位负重起立时扭错,或身体向前、向后跌仆,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导致骶髂关节损伤。另外,腹直肌、股后肌等肌肉的强烈收缩,也可使骶髂关节绞锁在不正常的位置,从而导致损伤。这些突然损伤使腰背肌肉受损,血脉瘀滞,经络受阻,发为腰部疼痛、腰部转侧不能,导致腰部活动受限。 2.慢性损伤 长期弯腰工作、经常过度负重或脊柱疾病,可引起骶髂关节退行性改变,久之导致骶髂关节错位、关节面密度增高。 3.分娩损伤 女性在妊娠期或产后,因内分泌的作用,使骶髂关节松弛,怀孕时骶髂关节面被撑开,婴儿产出(包括剖腹产),腹压骤降,骶髂关节瞬间对合,由于关节面对合欠佳而形成错缝,导致一侧或两侧的腰骶及下腰部持续性疼痛。 4.耻骨韧带损伤 由于胎儿过大,或胎位不正,或骨盆狭小,分娩时造成耻骨韧带撕裂或断裂,耻骨支向一侧或两侧分离,使骶髂关节稳定性下降而损伤。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屈髋、转侧过度,牵掣骶髂关节,伤及经筋所结尻处及节之连接处;或因孕产,腰骶、骶髂骨节松弛,诸筋弛缓,节隙松懈,致使骨节错缝,气血瘀滞,发为本病。
鉴别
1.骶髂关节炎 本病为隐匿发作,持续钝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 2.强直性脊柱炎 多见于男性青年,腰和(或)脊柱、腹股沟、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适,或不对称性外周骨关节炎,尤其是下肢骨关节炎,症状持续≥6周;脊柱前屈、侧弯、后仰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骶髂关节密度增高,椎体轮廓模糊,呈竹节样改变,小关节间隙模糊。实验室检查显示HLA-B27多为阳性。
各家论述
1.病史 大多有外伤史,部分因产后引起。 2.症状 (1)下腰部疼痛,伴有一侧或两侧腰臀部疼痛,弯腰、转身、仰卧时可使疼痛加剧,咳嗽或打喷嚏时可引起患侧疼痛加重,或伴有下肢放射痛。 (2)腰骶部酸软乏力,常用手支撑患侧,或经常更换坐姿;产后女性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3)腰部活动明显受限,患者躯干微向患侧侧屈,患侧下肢不敢着地,个别患者可有跛行;有长短腿现象,常呈撅臀跛行,患肢搁腿、穿鞋袜困难。 (4)有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如下腹部胀闷不适,肛门坠胀感,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体征 (1)可见患侧骶髂关节较健侧隆起;双侧对比触摸髂后上棘时,患侧髂后上棘有凸起或凹陷,触诊髂后上棘下缘,患侧较健侧偏下者为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 (2)骶髂关节的投影区(即髂后上棘以下到髂骨后侧的内方)有压痛,并有深在性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 (3)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受限,患侧侧弯明显;腰臀部的肌肉紧张,臀上皮神经、臀中肌压痛明显。 (4)患侧下肢伸直叩击足跟时,骶髂关节可产生明显的传导性疼痛。两侧下肢不等长或有“阴阳足”。 (5)特殊检查: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阳性,“4”字试验、床边试验阳性,骶髂关节旋转试验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骨盆形态改变,部分患者有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耻骨联合分离或上下错移。陈旧性损伤可见骶髂关节下缘骨质增生,关节面毛糙或骨密度增高影。
临床应用
1.推拿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疗效较好,尤以急性期为佳。 2.推拿治疗骶髂关节错位或半脱位,有整复关节错缝的作用。对早期患者,手法治疗可立竿见影,即刻复位;但对后期或病情延误者,则较难复位。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备注
1.关节面 骶髂关节由髂骨内侧关节面与上3节骶骨的外侧关节面构成,其关节面凹凸、粗糙不平。骶髂关节为耳状面关节,结构稳定性好,属于微动关节,具有一定弹性,可维持骨盆稳定性,承受人体躯干重量,起到连接脊柱与下肢间的枢纽作用,是躯干重量的缓冲地带。骶髂关节是人体最大而又最稳固的关节,非特殊外力或分娩原因,一般不容易损伤。 2.关节腔 骶髂关节的上2/3为滑膜关节,结构稳固;下1/3狭窄呈裂隙状,内有少量关节液,正常情况下呈负压状态,具有缓冲外力的作用。 3.关节囊 关节囊附着于关节面的外周缘,骶髂关节是由两个相对的耳状面相互交错、嵌合而形成。在损伤情况下,关节囊嵌入关节间隙而引起疼痛。 4.韧带 骶髂关节前方有骶髂前韧带、骶棘韧带,后上方有髂腰韧带和骶髂后长韧带,后下方有骶髂后短韧带和骶髂骨间韧带。在外力作用下导致韧带损伤,易产生关节错缝或半脱位。 5.肌肉 骶髂关节前方有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后方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对骶髂关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6.耻骨联合 耻骨联合是骶髂关节的前联合装置,两侧耻骨支之间由耻骨韧带连接,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分娩时易导致耻骨韧带撕裂或断裂,是造成骶髂关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