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津液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6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唇干、尿少、皮肤干燥、消瘦、咽干、口渴、脉细数、舌干、舌津少、舌质红、苔薄黄、滋阴生津、便秘。

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养老

材料获取与鉴别


调中生津,滋阴养液。主治唇、舌、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尿少,或见肌肉消瘦,便秘。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针用补法。太溪穴于内踝后的胫后动脉前缘浅刺0.2~0.3寸,微微雀啄,使针感传至足底。

各家论述

津液不足,是由于津液的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使体内津液在数量上减少,导致内至脏腑,外至皮肤、孔窍缺乏津液,失其濡润滋养,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现象。足三里、三阴交:​《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取足三里、三阴交意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生津液。太溪:​《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一方面,肾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肾为元阴之所,津液属阴,肾在维系津液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方中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取之可益肾养阴护津液。养老:小肠分清别浊,与津液的吸收有关,故小肠“主液所生病”​。养老为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有滋养津液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失于津液濡养的筋骨痹痛、五官病证。

临床应用

1.便秘若肠燥津亏,兼见便秘者,加天枢、上巨虚以疏通大肠腑气。 2.消渴若胃燥津伤,兼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者,可加脾俞、胰俞、内庭以清泻胃热,调中养阴。口渴甚者可加金津、玉液以生津止渴。 3.咳嗽若肺燥津伤,兼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者,加肺俞、列缺、照海以润肺止咳,养阴生津。

备注

1.肝俞、肾俞、肺俞、三阴交、绝骨。针用补法。 2.肾俞、阳溪、小肠俞、太渊。针用补法。 3.气海、廉泉、内庭、太溪、液门。针用补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