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菌痢、粪便白细胞增多、发凉、发热、烦躁、腹痛、腹泻、高热、急性面容、里急后重、黏液便、脓血便、呕吐、嗜睡、头痛、血压降低。
治法
1、对症治疗积极控制高热,采用药物与物理降温。恢复期口服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与微生态调节剂(培菲康),可加速控制腹泻。 2、继续进食鼓励正常饮食。 3、抗菌治疗首选黄连素联合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口服,疗程3-5d。 (1)黄连素:成人每次0.5克,2/D。小儿30mg/(Kg·d)。 (2)诺氟沙星:成人每次0.4克,2/D。小儿禁用(3)氧氟沙星:成人每次0.3克,2/D。小儿禁用(4)环丙沙星:成人每次0.4克,2/D。小儿禁用(5)重症及6月龄以下婴儿可选用下列药物: (1)头孢氨噻肟,成人每次1克,1/12h,肌注,儿童50-100mg/(Kg·d)。 (2)头孢去甲噻肟及头孢曲松,剂量同(1)。 (3)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阿米卡星,成人每次80mg,1/12h,肌注。小儿2-5mg/(Kg·d)。妥布霉素,成人每次80mg(8万 U),每8-12h一次,小儿4mg/(Kg·d),分2次肌注或静滴。 (6)其他:尚可选用磷霉素、口服庆大霉素、SMZ-TMP(服用后需多喝水|)等。 4、液体疗法对轻症患者,必须口服足够液体以预防脱水。有脱水者,采用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米汤加盐、盐糖水、ORS)。重度脱水者,以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同时进行。 5、中医中药 (1)铁苋菜石榴皮煎剂。 (2)本症为大肠湿热,热重于湿者,白头翁汤加减。里热重者,葛根芩连汤加减。 (3)针刺:主穴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1-2/D,5-7d。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消化道隔离。接触者医学观察7d。 2、详细记录出入量。继续随意饮食。充分供给水分和电解质,保证尿量正常。 3、病程24h以内的患者,每2h观察一次体温、血压、呼吸、神志、面色、四肢循环。及时发现重型(中毒型)患者。 4、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糜烂。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天。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经过治疗,症状可望5-7天得到控制,整个病程约1-2周。临床上将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分3型,即普通型、轻型和中毒型。普通型表现为发冷发热,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呈阵发性,大便后减轻。大便每日十几次至几十次,典型者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中毒型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可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烦躁、嗜睡,甚至血压下降,意识改变。
病因
细菌性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常发生惊厥及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