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丝虫病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减少、乳糜尿、哮喘、不育、低热、发热、腹痛、关节痛、寒战、肌痛、绞痛、咳嗽、淋巴结肿、头痛、畏寒、行步困难、阴囊肿大、运动障碍。
治法
1.病原治疗 (1)乙胺嗪即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hetrazan),本品在体外并无直接杀灭微丝蚴作用,但对感染丝虫的人或动物,则能迅速清除血液中微丝蚴。对马来微丝蚴的作用较班氏更为迅速而完全使用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时,也能杀死成虫。间歇用药三个疗程后,微丝蚴阴转率,班氏可达90%-99.8%,马来达96.3%-100%,结节出现率,班氏为30%-40%,马来为50%以上。 (2)呋喃嘧酮1979年我国合成的抗丝虫病药。对班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副作用与乙胺嗪相仿,本品为肠溶片,连服7天为一个疗程。 (3)伊维菌素能有效地清除班氏微丝蚴,单剂或连用2天口服短期内清除班氏微丝蚴效果比乙胺嗪好,但持续效果的时间各家报道不一。对马来微丝蚴作用较差,不良反应有头痛、发热、厌食等。 2.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炎的治疗可参照乙胺嗪治疗时的局部反应的处理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下肢泼尼松或复方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亦可应用。如有细菌继发感染者,应用抗菌药物。 (2)象皮肿的治疗下肢象皮肿的治疗可采用烘绑疗法,患肢用辐射热或微波透热。烘疗后用弹性绷带包扎,1次/D前者1小时/次,2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半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后者30分钟/次,1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个月,进行下一个疗程。在烘疗和休息期间白天均需用弹性绷带持续包扎患肢,治疗2-3个疗程。兼有足癣的患者,用抗真菌治疗以控制感染。在进行烘绑疗法的同时配合小剂量长疗程乙胺嗪治疗,可制止流火发作。对少数巨型下肢象皮肿,可采用大面积的全皮移植术,并加压包扎。 (3)乳糜尿的治疗乳糜尿初发时应平卧休息加腹压带并抬高骨盆部,降低淋巴压力,可能促使已经形成的通道闭合患者需多喝开水或淡茶,限制含有脂肪及蛋白质的饮食。可用中链油(中碳链甘油三酯,MCT)代替普通食用油脂经长期休息或内科久治不愈仍排乳糜尿者可考虑1%-2%硝酸银灌注或手术治疗。如有乳糜血尿者可酌用止血药物。 (4)鞘膜积液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手术疗法,疗效比较满意。一般术后应给乙胺嗪3克疗法1-2个疗程,作为病原治疗。
检查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早期有过敏反应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前者大多在(10-20)×10/升之间,后者在20%以上。如有细菌继发感染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亦显著增加。 2.血液微丝蚴的发现丝虫病的确诊有赖于微丝蚴的发现,通常采用外周血液的检查,大多自夜10时至次晨2时微丝蚴最易找到,如夜间血中超出150条/60μl,白昼亦可找到。 (1)鲜血法用血红蛋白计吸管吸取耳垂血20μl,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微丝蚴。阳性者可见微丝蚴自由摆动,前后卷曲,颇为活跃。 (2)涂片法耳垂取血三大滴(约等于60μl)置于玻片中心,涂成厚薄均匀边缘整齐的长方形或椭圆形厚血片约2cm×3cm大小自20世纪80年代起,又统一规定为120μl即六大滴双片法。染色可用品蓝或硼砂亚甲蓝染色法如鉴别虫种有困难时可用吉姆萨或苏木精染色。采用荧光色素吖啶橙染色法,亦可提高微丝蚴检出率。 (3)浓集法微丝蚴的浓集法很多都是将血液内的红细胞溶解后,离心沉淀吸取沉渣寻找被集中在沉渣内的微丝蚴。常用的溶血剂为蒸馏水。 (4)微孔膜过滤法用含有5%枸橼酸钠0.1ml的10ml注射器抽血1ml混匀,再吸10%teepol液9ml(或2%吐温80液或0.1%碳酸氢钠液)混匀溶血,将注射器接25mm直径的5μm孔径微孔膜过滤器,溶血液通过薄膜滤下,微丝蚴留于薄膜上,取下薄膜用0.1%苏木精或0.1%亚甲蓝染色后镜检。 (5)微丝蚴白天诱出法在白天口服乙胺嗪100mg后1小时内微丝蚴可以在外周血液内查到。本法不宜作普查丝虫病的方法。在门诊检查,可作参考。 3.各种体液微丝蚴检查鞘膜积液、乳糜尿、淋巴或乳糜腹水、心包积液、眼前房水等液体中检查微丝蚴,可用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离心浓集法检查4.免疫学诊断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 (1)皮内试验注射犬恶丝虫抗原0.05ml于受试者前臂皮内,15min后丘疹超过0.9cm者为阳性。此试验与丝虫病患者体征符合率为73.6%-96.6%,与血中带微丝蚴阳性符合率为86.2%-94.1%,但与血吸虫病可产生轻度交叉反应本法只具过筛及辅助诊断价值,在防治后期也不宜用于监测。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以长爪沙鼠等动物模型收集的成虫和微丝蚴作抗原,荧光抗体采用羊抗人 IgG荧光抗体结合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成虫切片作抗原,其敏感性为92%-98%,特异性为95%;以微丝蚴切片作抗原,敏感性达92%-96%特异性为98%。本法可作为丝虫病辅助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监测。缺点仍是不能用于疗效考核,及区别患者属于既往感染或活动感染。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马来丝虫、犬恶丝虫、指状腹腔丝虫及微丝蚴等可溶性抗原,ELISA测定抗体,与丝虫病患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5%-100%,假阳性反应为1.5%-8.2%。用微丝蚴或成虫 ES抗原对微丝蚴血症者阳性符合率为93%-95%,非流行区健康人及肠道线虫感染者均为阴性反应。本法检测人体丝虫病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适用于现场调查同样本法不能用于疗效考核及区别患者是否为活动性感染(4)检测循环抗原 WHO推荐应用免疫色谱技术(ICT)测试卡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据报告该法敏感性为90%-98%,特异性达99%-100%。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 Ab ELISA)和斑点酶联法(Dot-ELISA)检测丝虫病患者血清中抗原,特异性分别为94%和96%,Dot-ELISA可检出0.055μg/升抗原,而 Mc Ab ELISA仅能检出10μg/升抗原。两者均能检出活动性感染作为丝虫病防治的后期监测、搜索残存传染源和评价防治效果。 5.分子杂交及 DNA重组技术目前基因克隆和 DNA技术正应用于丝虫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6.乳糜尿与淋巴尿乳糜尿与淋巴尿,前者呈乳白色,可用乙醚提取,以苏丹Ⅲ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红黄色油点淋巴尿的肉眼检查与正常尿无异,其含量以蛋白质为主,也有少数红细胞,但无管型。自鞘膜积液穿刺而得的乳糜液与淋巴液,与乳糜尿及淋巴尿大致相同,自其沉淀中可发现活动的微丝蚴。 7.活组织检查将疑似的病变组织,如下肢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切取小块,进行病理检查,可找到成虫及可见相关的病理变化。 8.其他辅助检查 淋巴管造影: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病因
淋巴丝虫病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等引起,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血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