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鼻窍、内翻、乳头状瘤、蕈状、鼻塞、流涕、面痛、涕中带血、头痛、嗅觉下降、肿块。
治法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务求彻底,对其基底及浸润组织周围的正常组织应切除足够的安全界。此瘤对放疗不敏感。 1.鼻侧切开上颌骨切除等鼻外进路鼻侧切开后完全切除鼻腔瘤体及周围黏膜,开放筛窦,刮除窦内黏膜,侵犯额窦者适当向上延长切口,扩大额隐窝开口,切除窦内黏膜。侵犯蝶窦者彻底刮除蝶窦内病变。适应证:单侧鼻窦全部受累,伴有或不伴鼻咽部、眼眶和面颊部软组织等受累,或者上颌窦大部或全部受累年龄较大者,反复复发的病例或疑有局部恶变者。鼻外进路手术在鼻内镜的辅助下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鼻内镜手术适用于鼻内镜下能清楚的暴露病变部位者。肿物位于上颌窦:切除钩突,筛泡,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充分暴露窦腔各壁,切除全部肿瘤及部分正常组织至留有足够安全界,如骨质受侵,应以骨钻切除部分上颌窦骨质。肿物位于筛窦:开放所有肿物侵犯筛房,开放部分正常气房至留有足够安全界,注意保护眶内壁及脑板。肿物侵犯额窦:行额窦 Draft II或 Draft III行术式,彻底切除肿瘤,并充分扩大额窦开口,注意保护脑板及眶板。肿物侵犯蝶窦:彻底切除蝶窦内病变,注意保护脑板、颈内动脉及视神经。在以上的各种情况中,视鼻腔外侧壁受侵情况部分或全部切除鼻腔外侧壁及下鼻甲和部分中鼻甲。 3.鼻内镜联合柯-陆进路手术切除钩突,筛泡,充分开放筛窦,部分或全部切除鼻腔外侧壁及下鼻甲,柯-陆进路切除上颌窦内病变及黏膜组织。适应证:在单纯鼻内镜手术的基础上,上颌窦内侧壁受累或上颌窦大部分受累但年龄较轻者。
临床表现
1.好发群体两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人群中患病率为0.2/100000和0.6/100000,男女比例在3:1-5:1,年龄范围可在6-89岁间,中年男性多见(50-70岁,平均约54岁)。 2.发生部位大多数为单侧病变,双侧罕见。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瘤体常见于鼻腔,累及鼻腔外侧壁多见,其次是上颌窦和筛窦,累及蝶窦、额窦和鼻中隔的较少。绝大多数内翻性乳头状瘤仅有一个原发部位。晚期累及多个部位,常难以分辨原发部位。 3.临床症状患者常表现为鼻塞及鼻内肿块,可伴有流涕,有时带血,也可有头面部疼痛和嗅觉异常等;随着肿瘤扩大和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检查见肿瘤外观呈乳头样,表面颗粒状不光滑,色粉红,质较硬,触之易出血,病变可来源于鼻窦黏膜,向前脱出至鼻腔,向后延伸至鼻咽及口咽部。
检查
1.鼻科检查 (1)前鼻镜检查病变位于单侧鼻腔,可见中鼻道或嗅裂处新生肿物,表面不平,触之较硬,易出血。 (2)鼻内镜检查可以鼻内镜探查肿物范围、来源,是否有蒂,并判断鼻咽部黏膜是否光滑,肿物脱垂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线索。 2.辅助检查 (1)鼻窦CT检查判断肿物累及范围,鼻腔及鼻窦骨骼发育状况,以选择合适手术路径。 (2)鼻窦磁共振扫描磁共振检查对于肿瘤的判断有一定优势,可以了解肿瘤分布范围,血液供应状况,另外根据增强扫描的强化状况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对肿瘤良恶性进行初步鉴别。 (3)颈部、腹部超声判断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状况。 (4)活组织检查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确诊的"金标准"。
病因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之。该病属于乳头状瘤的一种,约占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70%,约占全部鼻腔鼻窦肿瘤的0.5%-4%。内翻性乳头状瘤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其特有的术后复发及恶变倾向使得该病拥有区别于其他鼻腔鼻窦良性肿瘤的鲜明特征。治疗上则以手术切除为主,务求彻底切除病变以减少复发可能。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