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推拿法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4.4K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掣痛、压痛、腰痛、俯仰不利、活动不利、肌肉痉挛、转侧不利、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Acute Lumbar Sprain)又称急性腰肌扭伤,俗称“闪腰”​,是指因突然受到扭、挫、闪等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作用,引起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出现以腰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急性腰扭伤若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及时,可转变为慢性顽固性腰痛。本病属中医学“伤筋”范畴。

1.治法 活血止痛,舒筋解痉。 2.手法 㨰法、按法、揉法、弹拨法、扳法、擦法。 3.取穴与部位 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环跳、委中、阿是穴、督脉、膀胱经、腰臀部、腰骶部。 4.操作 (1)㨰揉腰部 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按揉法在腰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施术,重点在腰痛部位操作,手法力度应由轻渐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解痉止痛。 (2)按揉穴位 医者用拇指按揉患侧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环跳、委中及阿是穴,压痛点处做重点施术,以酸胀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活血消肿,通络止痛。 (3)弹拨痉挛腰肌 医者用拇指指腹或大鱼际弹拨腰部痉挛肌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缓解局部软组织痉挛。 (4)侧卧位后伸或斜扳腰椎 患者侧卧,医者一手按于其腰部,另一手握住其踝部,做后伸牵拉数次,再将一手抵在腰骶部做后伸扳法;然后医者一手按其肩前部,另一手按其臀部,做快速、小幅度的腰部扳动,左、右各1次,以纠正关节错缝,解除滑膜嵌顿。 (5)擦腰骶部 患者俯卧,医者在腰部涂上介质,直擦腰部骶棘肌,再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以温经通络止痛。

来源

1.间接暴力损伤 急性腰扭伤多因突然遭受外来间接暴力所致,致伤的原因很多,常与劳动强度、配合不当、跌仆、闪挫、准备不足,甚至气候、季节有关。大部分患者能清楚讲述受伤时的体态,指出疼痛部位。下列因素易造成腰部扭伤: ①腰部用力姿势不当,如在膝部伸直弯腰提取重物时,重心距离躯干中轴较远,因杠杆作用,增加了肌肉的承受力,容易引起腰部肌肉的急性扭伤。 ②行走失足,行走不平坦的道路,或下楼梯时不慎滑倒,腰部前屈,下肢处于伸直位时,易造成腰肌筋膜的扭伤或撕裂。 ③动作失调,两人搬抬重物,动作失于协调,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偏移,或失去控制,致使腰部在肌肉无准备的情况下,骤然强力收缩,引起急性腰扭伤。 2.直接暴力损伤 直接暴力损伤多因挤压、撞击或外力直接打击局部等导致腰部软组织损伤,局部血脉破损,引起腰部瘀血肿胀。腰部急性扭伤,可表现为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的单一损伤,也可有合并损伤,严重时导致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但不同组织的损伤,其临床表现又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认为,腰脊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所过,经筋所循,络结汇聚,脏腑之维系,运动之枢纽。凡跌仆、闪挫、扭旋撞击,伤及腰脊,筋络受损,或筋节劳损,气滞血瘀,筋拘节错,致使疼痛剧烈,活动牵掣,发为本病。清代医家尤怡在《金匮翼》中记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猝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

鉴别

1.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有前屈位损伤史,疼痛及压痛局限于棘突上或棘突间,前屈时疼痛加重,伸腰时无明显改变。X线检查可见棘突间隙增宽。 2.腰椎压缩性骨折 有明确的外伤史,胸腰段脊柱明显压痛,X线检查可见腰椎椎体前缘呈楔形改变。 3.腰椎间盘突出症 有典型的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腱反射异常、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症状,腰部CT或MRI可明确诊断。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损伤史。 2.症状 (1)腰痛 扭伤后突然发生,少数患者在伤后疼痛不严重,数小时或1~2天后,腰痛才逐渐加重,疼痛多见于腰骶部,有时有单侧或双侧臀部及大腿后部疼痛,部位和性质较模糊,多为反射性疼痛。扭伤较重者,疼痛剧烈,深呼吸、咳嗽、喷嚏甚至大小便均使疼痛加重。 (2)牵涉痛 伴有牵涉性疼痛,出现的部位多为臀部(臀上皮神经、梨状肌区)​、腹股沟或大腿后部(股后侧皮神经分布区)等处。 (3)腰部活动受限 患者坐、卧、翻身困难,左右转侧、前后俯仰牵掣作痛。 3.体征 (1)肌痉挛 单侧或双侧骶棘肌和臀大肌紧张。 (2)腰椎生理曲度改变 可见腰部脊柱向健侧侧凸,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3)压痛点 损伤早期,虽疼痛范围广泛,但有明显的压痛点。肌肉和筋膜的损伤,压痛点多在椎旁的骶棘肌、横突、髂后上棘处;棘间韧带的损伤,压痛点多在中线棘突间,为深压痛,反之,浅压痛多为棘上韧带的损伤;椎间小关节损伤,压痛点在椎旁深处;骶髂关节、腰骶关节处的压痛,表明该处有损伤。筋膜的损伤有时压痛点不定,多在皮神经穿出处,压痛较广泛。 (4)特殊检查 因腰部疼痛、肌肉痉挛,直腿抬高试验、骨盆旋转试验可呈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腰椎侧弯、生理弧度变直或消失。有排除骨折或骨病的价值。

临床应用

1.详细询问扭伤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以期对损伤部位、肌肉做出精准诊断。 2.治疗时患者体位要根据患者的可能情况选择肢体最放松的位置,不强求固定某一体位。 3.对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者,做腰部扳法时,还要适当安慰患者,克服心理紧张,切忌强行、粗暴施术。

备注

腰椎是由5个椎体组成的一个骨性支柱,位于活动度很小的胸椎和固定于骨盆的骶骨之间,承受着人体1/2的重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做前屈、后伸、旋转、侧屈等各个方向的运动,是躯干活动的枢纽。其前方为松软的腹腔,腰椎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缺乏骨性结构的保护。因此,在腰部承重和运动时,不良的弯腰姿势所产生的强大牵拉力和应力,容易引起腰部周围的软组织损伤。 1.腰部肌肉 腰部的肌肉按其解剖位置和作用可分为背侧肌群、前侧肌群和外侧肌群。背侧肌群可分浅、深两层,浅层为背阔肌下方腱部,该肌损伤时疼痛广泛且压痛浅表。深层肌肉由浅至深依次为骶棘肌、横突棘肌和深层短肌。骶棘肌为强大的伸肌,具有后伸躯干、维持直立和侧屈的作用,损伤时肌痉挛明显,腰部屈伸、侧屈功能受限。横突棘肌由浅至深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3层,损伤时可出现椎旁压痛,腰部旋转功能受限。深层短肌主要为横突间肌,其作用是协同横突棘肌维持躯干的姿势,损伤时可出现深压痛且痛点固定。前侧肌群包括腹内、外斜肌和腹直肌。外侧肌群包括腰大肌和腰方肌。腰部肌肉具有伸、屈及旋转脊柱的作用。 2.腰背肌筋膜 腰背肌筋膜由前、中、后三层包绕在骶棘肌周围。其前层覆盖于腰方肌前面,起自腰椎横突的前面和腰椎椎体的基底部。中层向上附于第12肋,向下附于髂嵴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后层最厚,向上与胸部的深筋膜相连接,附于棘突和棘上韧带。在骶棘肌外侧缘,前、中、后三层汇合形成腹横肌腱膜。腰背肌筋膜对骶棘肌起着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其损伤以炎症反应为主。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