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虚证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心证、阳虚、虚劳、沉迟脉、沉细脉、迟脉、代脉、结脉、弱脉、散脉、舌略胖、细脉、虚脉、左寸革、左寸弱、左寸散、三气少阳、寸弱、寸散、心证、虚证、心系阳虚、淡白、心悸、心胸、胸痹、重舌、便溏、憋闷、不安、不宁、唇暗、唇黑、唇红紫、唇青紫、恶寒、乏力、烦躁、肤冷、浮肿、浮肿便溏、金星丘萎缩、倦怠、厥逆、懒言、脉迟弱、脉迟无力、脉伏无力、脉结代、脉微细、脉微细无力、脉无力、脉细弱、面苍白、面㿠白、面青白、面青紫、纳差、气喘、气促、气短、气短懒言、气短胸痛、情绪不稳、舌暗、舌淡、舌淡白、舌红紫、舌嫩、舌青紫、舌紫黯、神疲、失眠、嗜卧、手足逆冷、睡眠障碍、苔白、苔滑、畏寒、无力、下肢浮肿、心烦、心烦心悸、心悸不宁、心痛、心下悸、形寒、胸闷、胸闷气短、胸痛、虚弱、倚息、易感、易惊、怔忡、肢冷、自汗。
治法
常见病 1、心悸 表现为心悸、心中空虚,惊惕而动等症,多因心气、阴大伤,气虚阴损,累及于阳,遂致心阳不足,神不守舍,或饮邪上逆,损及心阳所致,治宜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2、胸痹 表现为胸闷、发憋、气短、疲乏,甚则作痛等症,多因心气不足,胸中阳气不振,清旷痹塞,或因痰浊阻遏胸阳,胸阳不通,气血失畅,心脉痹阻所致,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或吴茱萸丸《圣济总录》等方药。 3、虚劳 表现为面色㿠白、自汗、倦怠无力,舌淡,脉弱等症,乃心阳不足,血行不利,心气不充所致,治宜温阳益气,方用四逆汤《伤寒论》合补气运脾汤《杂病源流犀烛》。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白,或有自汗,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病因
多因素体阳气不足,或发汗、攻下之品用之太过,骤损心阳而致。
备注
心阳虚证,中医病证名。心阳虚衰,温运失司,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㿠白,或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脉弱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心悸、胸痹、虚劳等疾病中。西医学中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以及心力衰竭和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循环衰竭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