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细胞增多、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沉加快、丘疹、恶心、发热、乏力、睾丸肿胀、关节红肿、关节积液、关节痛、关节肿痛、红斑、肌痛、淋巴结肿、呕吐、脾肿、头痛、畏寒。

治法

1.抗生素对莱姆病的各种病变均有效。 (1)四环素每日4次,疗程10-20天。为早期病例的首选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2)阿莫西林每日3次,疗程14-21天。 (3)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2次,疗程14-21天。 (4)其他多西环素、第3代头孢霉素等可选用。 2.非甾体抗炎药用于莱姆病关节炎的治疗,如消炎痛、芬必得等。 3.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莱姆病脑膜炎或心脏炎患者。泼尼松,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4.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积极对症处理。严重的关节炎可行滑膜切除。

临床表现

1.症状 (1)潜伏期3-32天,平均7天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三期。 (2)第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 (3)第二期发病后数周或数月,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 (4)第三期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袭性滑膜炎。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 2.体征 (1)皮肤病变常为首发症状,特征性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损害。一般出现在蜱叮咬后3-32天,好发于躯干、大腿、腹股沟、腋下等处。 (2)神经系统病变约见于15%的患者,与皮疹同时或消退后1-6周出现。表现为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3)心脏病变见于8%左右的患者,常于皮损出现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4)关节病变约见于60%的患者,多累及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反复发作肿胀、疼痛,10%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关节炎。 (5)其他表现发热、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虹膜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检查

外周血象基本正常,血沉轻度增快,血清中冷沉淀免疫球蛋白可阳性,转氨酶可升高。从血、脑脊液及病变皮肤等标本中可检出螺旋体。采用免疫荧光、免疫转印等方法可在患者血中测出特异性抗体。病原体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具有确诊意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血、尿、脑脊液及皮肤标本等莱姆病螺旋体 DNA(Bb-DNA),并同时可测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病因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