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脱肛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2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脱肛、便结、充血、出血、肛痒、肛液多、糜烂、食欲减退、水肿、疼痛、坠胀、坐卧不安。

治法

简便疗法 1.对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引起的脱肛要给以充足的营养食物,如鸡蛋、虾蟹、海鱼、瘦肉、豆类、米面、蔬菜、水果等,以增加营养,增强肛周肌肉收缩力,使脱肛好转。 2.对于便秘、腹泻或咳嗽引起的脱肛,把这些病治好了,脱肛亦可好转。 3.小儿脱肛可用手按揉复位,遇有肛门周围肿痛时,可用热水坐浴,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脱肛复原。 4.中药治疗,可用五倍子研成细末,铺在纸上卷成筒状,放在便盆内点燃,让小儿坐上使气熏入肛门,肛门可自行收回。也可用五倍子煎汤熏洗。最后取白矾末搽在肛门上,可预防脱肛复发。食疗法发生小儿脱肛后除必须及早治疗、加强护理外,对由于体质虚弱而引起脱肛的患儿,必须配合饮食调养,以改善营养不良状况,增强直肠、肛门组织的韧度、弹性及收缩力。 治疗小儿脱肛有哪些方法 (1)保守疗法如果脱肛继发于便秘、腹泻等疾病,就要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病,原发病治好了,脱肛多能痊愈。治疗期间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侧卧位或仰卧位排便,小婴儿可直着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坚持1-2个月,多数脱肛可以痊愈。如改变排便方法后脱肛未愈则可行手法复位,用纱布折成厚垫,压住肛门,用粘膏将两臀拉紧粘牢,令小儿卧床1-2周,坚持卧位排便,多可痊愈。当直肠脱出后,家长应及时使其复位,以免脱垂部位充血、水肿给复位带来困难。让患儿趴在家长的膝上,家长的手指涂上石蜡或麻油,然后缓慢地将脱出的套肠纳入肛门内,然后清洁肛周皮肤,用吊带将纱布垫固定于肛门两侧。若脱出时间长,脱出部位充血水肿,复位有困难,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对多次用保守治疗仍有复发的脱肛小儿,直肠旁酒精注射疗法有效。 (2)中医治疗此病多为气虚下陷,长时间腹泻不愈、久病卧床伤气、大便干结,均可以出现脱肛。治以补益中气,升提下陷。 (3)注射疗法将药液注射到直肠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粘连,或将药液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周围组织,经药液刺激与直肠产生粘连而使直肠固定,不再脱垂而痊愈,如用药过量或用刺激性过大的药物,易引起黏膜坏死,也可因注射不当引起感染、脓肿、直肠壁坏死等并发症,故在应用注射疗法时应慎重. (4)手术治疗不能复位的嵌顿性脱肛,或脱出肠段发黑坏死者,可局部热敷,用抗生素湿敷,插入肛管排气洗肠,待其自行恢复或脱落.否则须切除脱出部,边切边缝,或用电刀切除,出血量均较多,并且术后感染与狭窄的机会很大.肛门括约肌松弛或收缩无力者,脱垂部分切除后仍可复发,如脊膜膨出术后形成的脱肛,须作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或用银丝箍绕在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称肛门周围箍绕术.对一些严重的直肠脱垂患儿,根据其具体情况可考虑行直肠悬吊术,或经骶肛提肌紧缩等手术。 中医认为脱肛是由于气虚下陷,不能收摄,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患有脱肛的病人平时宜进食滋补性食物,如猪、牛、羊肉、鸡、蛋类、黄鳝等。也可以用党参、黄芪、山要、莲子、大米煮粥经常服食,还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戒烟酒,对生冷滑腻及寒冷性食物,亦应尽量少食。

临床表现

临床以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久则哭闹、咳嗽、行路、下蹲也会脱出,难以复位,可伴见肛门坠胀、瘙痒,粪便带血等为特征的小儿肛肠病。

病因

因小儿血气未充,或因久泄、久痢等,以致中气下陷,不能摄纳所致。

疾病预后

病证名。指小儿肛管直肠甚至部分结肠移位下降外脱。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利久肠虚冷,兼用躽气,故肛门脱出。"小儿血气未充,或因久泄久痢等,以致中气下陷,不能摄纳而致脱肛。治宜内服益气升提之剂,如补中益气汤。针灸:取百会、足三里、长强、承山等穴。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