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丹毒、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乳糜尿、丝虫热、哮喘、胸腔积液、低热、发热、关节酸痛、红肿、咳嗽、淋巴水肿、疲乏、头痛、畏寒、下肢肿、压痛、灼热。
治法
1.病原治疗 (1)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作用优于成虫。国内海群生的常用疗法为7日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4日疗法治疗马来丝虫病。患者服药后可因大量微丝蚴的死亡而引起变态反应,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为了减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现在防治工作中广泛采用了海群生药盐,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区的微丝蚴阳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轻微。 (2)阿苯达唑,每日两次,可杀死成虫,但对微丝蚴无直接作用。 (3)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对微丝蚴与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两种丝虫均有良好效果。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2.对症治疗对急性淋巴结炎,受累部位给予局部护理,如足部护理,清洗感染部位,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足部每天涂抹抗真菌药膏。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作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下肢皮肤红肿灼痛,睾丸肿痛,小便混浊,下肢及阴囊肿大,检查发现丝虫虫体或微丝蚴等为特征,多发于小儿的寄生虫病。
检查
分为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前者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后者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 1.病原学检查血检微丝蚴,由于有夜现周期性,取血时间以晚上九时至次日凌晨二时为宜。 (1)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 (2)成虫检查法在尿、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查见微丝蚴,在淋巴管、淋巴结内查见成虫,或在病理组织切片中查见丝虫断面。 (3)特异的 DNA探针2.血清学检查 快速免疫色谱试验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酶联免疫检测丝虫特异性抗体 IgG阳性。
None
小儿丝虫病
病因
因被流行区携带丝虫(斑氏丝虫、马来丝虫等)幼虫的蚊叮咬,虫毒入侵,结于肢体脉络,湿热瘀滞,内伤脾肾,脂液失摄所致。
疾病预后
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我国只有班克鲁夫丝虫(班氏)和马来布鲁丝虫(马来丝虫)。本病由吸血昆虫传播。丝虫病的症状体征因丝虫寄生部位不同而异。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预防方法为消灭传染媒介,加强个人防护,治疗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药以消灭传染源。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