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弦数脉、白细胞增多、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便秘、骨折、掣痛、抽搐、出血、喘息、唇绀、唇青紫、撮口、大汗、发绀、乏力、烦躁不安、汗多、呼吸不畅、呼吸困难、肌强、肌肉痉挛、肌肉拘急、角弓反张、痉挛、咀嚼无力、口噤、苦笑貌、两目上视、脉弦数、面苍白、面青紫、气喘、强直、伸欠、四肢抽搐、头痛、头晕、吞咽困难、脱位、涎沫、项强、小便困难、齘齿、牙关紧闭、张口困难。
治法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儿和吸毒者,为此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 治疗措施主要有: 1.伤口处理伤口内的一切坏死组织、异物等均须清除,应在抗毒素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彻底清创、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清创后伤口不必缝合包扎。有的伤口看上去已愈合,应仔细检查痂下有无窦道或死腔。 2.抗毒素的应用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收效。但由于抗毒素有高达5%-30%的过敏率,故用药前须做皮内过敏试验。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一般只用一次。 3.控制痉挛患者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避免骚扰患者,减少痉挛发作。据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患者的痉挛和痛苦。可供选用的药物有:地西泮(可阻断神经元间传导,松弛肌肉),肌注或静脉滴注,类似药物还有劳拉西泮和咪达唑仑,氯丙嗪(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轻肌痉挛),肌注或静脉滴注,与地西泮交替使用,但低血容量时忌用,苯巴比妥(镇静作用)每8-12小时肌注一次,10%水化氯醛(适合于痉挛严重者)口服或保留灌肠。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硫喷妥钠缓慢静注,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用于已作气管切开者比较安全。但新生儿破伤风要慎用镇静解痉药物,可酌情用洛贝林、可拉明等。 4.注意防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因此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患者,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勤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应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采用留置导尿管改善尿潴留,安置肛管改善腹胀。 5.营养支持由于患者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6.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抑制破伤风梭菌。也可给甲硝唑,分次口服或静脉滴注,持续7-10天。如伤口有混合感染,则相应选用抗菌药物。
临床表现
临床以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类疫病。
检查
破伤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发现,当有肺部继发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痰培养可发现相应的病原菌,伤口分泌物常常分离到需氧性化脓性细菌,约30%患者的伤口分泌物经厌氧培养可分离出破伤风梭菌,由于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故作临床诊断时不要求常规作厌氧培养和细菌学证据。
None
伤痉、金疮痉
病因
因外伤损破,破伤风疫毒侵入人体伤口所致。
疾病预后
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因此本病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的为临床特征,主要波及的肌群包括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