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螺菌感染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白细胞增多、斑疹、虫蛇咬伤、风团、感染、关节炎、结节、蚊蛉咬伤、发热、乏力、昏迷、溃破、木僵、水肿、疼痛、头昏、畏寒、肿胀。

治法

咬伤部位立即用硝酸腐蚀局部,清洗伤口。预防破伤风,青霉素、四环素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周。突然发生高热、寒战。被咬部位发炎,溃疡,可发生淋巴管炎。皮损初期为红斑,多见于腹部,扩大,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

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多,(15-30)×10^9/升,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增多。可用患者的血接种动物,瑞士染色(Wright染色)、暗视野检查来检查小螺菌。

病因

鼠咬热小螺菌是1887年 Carter氏在印度于家鼠血液中发现,命名为小螺旋菌。1915年日人二木氏等人于两例鼠毒患者的皮肤硬结及局部淋巴结中亦获得一种螺旋体样微生物,接种于豚鼠、猴、大黑鼠而发病,被证实为鼠咬热病原体,命名为鼠咬热螺旋体。现在通用的名称为小螺(旋)菌。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