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血瘀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血瘀、阳虚、沉涩脉、微脉、细涩脉、虚证、血瘀、鼻出血、痹病、痛经、胃痛、阴疽、包块、鼻衄、便稀、便血、不渴、出血、耳鸣、乏力、固定痛、经色紫黯、经血夹块、拒按、口淡、脉细涩、面苍白、面青紫、疲倦、气短、舌暗淡、舌青紫、舌瘀斑、舌瘀点、舌紫黯、声低、头痛、头晕、畏寒、喜温、小便清长、胁痛、胸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夜甚、瘀斑、月经不调、肢冷、指端痛、肿块、自汗。
临床表现
临床以局部固定刺痛,肢体紫斑,或出血,血色紫暗夹块,或肢体麻木,痿废不用,舌质淡胖,或有瘀斑、瘀点,脉沉迟或涩,伴见形寒、畏冷,四肢不温等为特征的证候。
病因
因阳气亏虚,气血瘀阻所致。
疾病预后
阳虚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亏损,瘀血阻滞,常见于胸痛、胃痛、胁痛、痛经、头痛、阴疽、痹病等多种疾病中。
备注
常见病: 1、胸痛见胸部刺痛,心痛彻背,入夜尤甚,胸闷,口唇青紫,诸症遇寒发作或加重,平素畏寒肢冷,舌淡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等证。治宜宽胸通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丹参饮《时方歌括》合失笑散《和剂局方》。 2、胃痛见病程较长,面色苍白,纳差,胃脘疼痛,痛处固定,或有吐血、大便呈柏油色,舌淡瘦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温中止痛,方用小建中汤《伤寒杂病论》合失笑散《和剂局方》。 3、胁痛见两胁疼痛如针刺,按之有块,入夜尤甚,面色晦暗,舌紫暗,脉弦细。治宜疏肝通络,活血祛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4、痛经见经期腹痛,喜温喜按,经少色暗或有血块,四肢厥逆,面色青白,舌边青紫,口淡不渴,脉沉迟有力。治宜散寒活血,暖宫通经,方用温经汤《金贵要略》合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5、头痛见头痛如锥刺,位置固定,经久不愈,面色晦暗,神疲怕冷等症。治宜活血化瘀,温阳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阴疽证见局部皮肤漫肿无头,轻微疼痛,不红不肿,或皮肤破溃,伤口久不封口,周围组织无红肿,苔白脉迟。治宜温阳化寒痰,托毒生肌,方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7、痹病证见肢端怕冷,疼痛麻木,肤色苍白或青紫,每遇寒冷则发作,得温缓解,或有间歇性跛行,脉伏不出等特点。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