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2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乳头状瘤、乳腺导管、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肿块。

治法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临床体检能触及肿块者,手术切除病变导管送检即可,待病理回报。对临床体检摸不到肿块的患者术前必须对病灶定位,如术前靠乳管镜定位可在皮肤上进行标记,必要时还可在乳管镜检查时置入"金属定位线",为术中引导手术切除病灶,二是在手术中找到溢液乳管开口放入探针或注入蓝色染料(亚甲蓝),术中利用探针或蓝染的区域引导切除病灶送检。靠手术中定位的患者术前应嘱患者不要挤压乳房,以免溢液排净,导致术中难以定位。对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切除范围合理,一般很少复发,但可在同侧乳腺的其他乳管或对侧乳腺再发。对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可导致肿瘤复,手术应切除病变所在的腺叶,术后定期复查。对病变范围较广、病理检查提示伴不典型增生者,如患者年龄较大,也可考虑行乳房单纯切除加即刻乳房重建手术。

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乳头出现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溢液可为持续性或间断性。有些患者在挤压乳腺时流出溢液,也有些患者是无意中发现自己内衣或乳罩上有溢液污迹。个别患者可出现疼痛或有炎症表现。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较易出现乳头溢液,而外周型乳头状瘤很少出现溢液。 2.乳腺肿块由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小,多数情况下临床查体摸不到肿块。有些中央型乳头状瘤可在乳晕附近摸到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较软,轻压肿块时可引出溢液。外周型乳头状瘤发生在乳腺周围象限,若能触及肿块可在乳腺周边部位。

检查

1.乳管镜检查 从溢液乳管口处放入纤维乳管镜,借助电视屏幕可直接观察溢液乳管的上皮及管腔内的情况,并可酌情进行活检,极大地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肿瘤的准确定位。 2.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乳腺导管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溢液导管后摄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弧形杯口状影像,管壁光滑完整,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由于乳腺导管造影不能直接观察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病变,目前许多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诊断乳管内病变通常采用乳管镜检查。 3.乳腺超声检查 对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彩超可见到扩张的导管和肿瘤影像。 4.脱落细胞学或针吸细胞学检查 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是通过采集乳头溢液,制成细胞学涂片,经显微镜观察,了解病变的细胞学特征,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阳性率较低但可重复进行,临床医生应客观分析涂片结果。对查体可摸到肿块的病例,可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最后确诊还应以石蜡切片为准(组织学诊断)。

病因

女性乳腺有15-20个乳腺导管,开口于乳头。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分类,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乳头状瘤多发生在乳管壶腹以下大约1.5cm的1、2级乳管(壶腹是指乳管接近乳头膨大成囊状的部位),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外周型乳头状瘤是指终末导管-小叶系统发生的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曾使用过"乳头状瘤病"的名称,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一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癌变率为5%-1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居多,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