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胀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肺证、胀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浮脉、秋季、少阴司天、寸数、肺证、心悸、杵状指、喘脱、喘息、唇紫绀、烦躁、浮肿、呼气延长、昏迷、脊柱后凸、甲紫绀、咳嗽、咳痰、气喘、气促、上气咳逆、痰多、桶状胸、头昏、心慌、胸闷、胸胀、胀闷。
治法
治疗原则 根据标本虚实,分别选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侧重祛邪为主,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化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平时偏于正虚,侧重以扶正为主,根据脏腑阴阳的不同,分别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祛邪与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辅为用。 分证论治 (1)风寒内饮,治则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2)痰热郁肺,治则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3)痰瘀阻肺,治则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4)痰蒙神窍,治则涤痰开窍。 (5)肺肾气虚,治则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6)阳虚水泛,治则温阳化饮利水。
临床表现
临床以胸廓膨胀,憋闷喘息,咳嗽、痰多,动辄气促,面色晦暗,唇舌紫绀,甚或喘脱,咯血,神昏等为特征的慢性肺系病。
病因
因肺咳、哮病久治不愈,肺气壅滞,久胀不敛,肺叶充胸胀廓所致。
疾病预后
肺胀,属肺病。常继发于肺咳、哮病等之后,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恒久膨胀、不能敛降,而胀廓充胸。以胸中胀闷、咳嗽咳痰、气短而喘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可见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合并感染等疾患。
备注
分证论治 (1)风寒内饮 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2)痰热郁肺 若痰热内盛,痰胶黏不易咯出,加鱼腥草、黄芩、瓜蒌皮、贝母、海蛤粉;痰热内盛亦可用桑白皮汤。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风化硝。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麦冬。 (3)痰瘀阻肺 痰多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本证亦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红花、丹参等。若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 (4)痰蒙神窍 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心开窍。若舌苔白腻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胆南星,开窍可用苏合香丸。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风化硝,或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若痰热引动肝风而有抽搐者,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唇甲发绀,瘀血明者,加红花、桃仁、水蛭。如热伤血络,见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等;如血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脉沉微,为阳虚不统,气不摄血者,配温经摄血药,如炮姜、侧柏炭、童便或黄土汤、柏叶汤。 (5)肺肾气虚 还可加桃仁、川芎、水蛭。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桂枝、细辛。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知母;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另参附、生脉、参麦、参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选用。 (6)阳虚水泛 还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北五加皮。水肿势剧,上渍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