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水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水病、阴证、舌略胖、水停、下肢、腰下半身、便溏、浮肿、浮肿便溏、腹胀、冷痛、疲乏、臊臭、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手足不温、脘痞、畏寒、小便不利。

治法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永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贝挡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临床表现

临床以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肿势难消,按之凹陷,抬手不复等为特征的慢性水肿病。

检查

水肿病人一般可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包括血浆蛋白)、心电图、肝肾B超。如怀疑心性水肿可再查心脏超声、胸片,明确心功能级别。肾性水肿可再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蛋白电泳、血脂、补体 C3、C4、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双链 DNA抗体、SM抗体、T3、T4、FT3、FT4.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

病因

因久病五脏虚衰,气化失司,水湿停蓄,泛溢肌表所致。

疾病预后

1、风邪袭表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本病。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本病。 3、外感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本病。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生活饥馑,营养不足,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脾失转输,水湿壅滞,发为本病。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或因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久病产后,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本病。

备注

阴水,中医病名。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