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吐血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吐血、虚寒、虚脉、脉无力、面苍白、面萎黄、疲倦、舌淡、神疲、苔白、血色暗淡。

治法

治疗原则 1、治火 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治气 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 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型超声波、胃液分析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吐血的病因。

病因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外邪侵袭,或因热病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吐血。 2、情志过极 情志不遂,恼怒过度,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吐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 4、劳欲体虚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或久病体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吐血。 5、久病之后 久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入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痩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馎之品,戒除烟酒。 2、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3、注意休息。重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 4、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并应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

备注

吐血,中医病名,是血从胃中经口吐出或呕出,血色多黯红,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损伤所致。亦有部分因中气虚寒、血失统摄而致吐血。吐血又称呕血,古代曾将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叶血。但实际上吐血与呕血不易区别,故一般统称为吐血。本病见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等疾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