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糖尿病、浮脉、浮数脉、散脉、尺滑、尺微、大渴、大渴引饮、多饮、乏力、口渴多饮、尿多、尿量异常、尿甜、食多、食欲亢奋、体重下降、甜臭、消谷善饥、消瘦、小便清长。

治法

辨证施治 1.肺胃燥热证候: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舌红苔少,脉滑数。治则: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2.肠燥津伤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治则:滋养津液,润肠通腑。 3.肝肾阴虚证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皮肤瘙痒,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养肝肾,滋阴养血。 4.脾胃气虚证候: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则: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5.阴阳两亏证候: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则:温阳滋阴补肾。 6.湿热中阻证候:多食善饥,渴而多饮,脘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濡缓。治则:清热化湿。以上各型治疗两个月左右,若血糖控制满意者可继续服用中药,不满意者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临床表现

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None

消渴

病因

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或温热邪伤,或滥服金石药物等,致使胃热液涸,或肺热化燥、心火偏盛、肾阴受灼,致使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约而下泄等引起。

疾病预后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在中称为"消瘅"。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备注

注:包括上消、中消、下消、消渴厥、妊娠消渴、消渴内障等。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