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直肠炎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直肠炎、溃疡、便秘、低蛋白血症、贫血、便血、体重下降、下腹痛。
治法
对于暴发型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会考虑手术治疗。 1.内科治疗 (1)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有贫血者可予输血,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2)药物治疗 1)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是主要治疗药物,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 2)皮质类固醇常用药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在急性发作期亦可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以及每晚用氢化考的松加于生理盐水中作保留灌肠,在急性发作期应用激素治疗的价值是肯定的,但在慢性期是否应持续使用激素则尚有分歧,由于它有一定副作用,故多数不主张长期使用。 (3)免疫抑制剂在溃疡性直肠炎中的价值尚属可疑。 (4)中药治疗腹泻型溃疡性直肠炎可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同时应注意饮食以及生活习惯。 2.外科治疗有20%-30%重症溃疡性直肠炎患者最终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需急症手术的指征有: (1)大量、难以控制的出血, (2)中毒性巨结肠伴临近或明确的穿孔,或中毒性巨结肠经几小时而不是数天治疗无效者, (3)暴发性急性溃疡性直肠炎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亦即经4-5天治疗无改善者, (4)由于狭窄引致梗阻, (5)怀疑或证实有结肠癌, (6)难治性溃疡性直肠炎反复发作恶化,慢性持续性症状,营养不良,虚弱,不能工作,不能参加正常社会活动和性生活, (7)当类固醇激素剂量减少后疾病即恶化,以致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能停止激素治疗, (8)儿童患慢性结肠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时, (9)严重的结肠外表现如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或肝胆疾病等手术可能对其有效果。 2)手术选择目前溃疡性直肠炎有四种手术可供选用。 (1)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 (2)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 (3)控制性回肠造口术, (4)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
临床表现
溃疡性直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患者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患者(约占15%)中呈急性、重症暴发型。这些患者表现为频繁血便,可多达30次/D,伴高热、腹痛。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患者往往有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下腹部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由于频繁腹泻,还可发生肛周皮肤擦伤、剥脱、肛裂或肛瘘。直肠指检感疼痛。直肠外表现:皮肤、黏膜、舌、关节和眼部的检查极为重要。
检查
因为90%-95%患者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因此通过乙状结肠镜检能明确诊断。镜检中可看到充血、水肿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和水肿的黏膜,貌似息肉样,或可称为假息肉形成。在慢性进展性病例中直肠和乙状结肠腔可明显缩小,为明确病变范围,建议应用结肠镜作全结肠检查,同时作多处活组织检查以便与克隆病相鉴别。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也是一项有助诊断的检查,特别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在钡灌造影中可见到结肠袋形消失,肠壁不规则,假息肉形成以及肠腔变细、僵直。虽然钡剂灌肠检查是有价值的,但检查时应谨慎,避免肠道清洁准备使结肠炎恶化。无腹泻的病例检查前给3天流质饮食即可。有腹部征象的病例忌作钡剂灌肠检查,而应作腹部X线平片观察有无中毒性巨结肠、结肠扩张以及膈下游离气体征象。
病因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病变局限于直肠时称为溃疡性直肠炎。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