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解表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7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鼻塞、鼻痒、恶寒发热、发热、风寒表证、喷嚏、声重、痰稀、无汗、恶寒重、脉浮紧、苔薄白、肢体酸楚、疏风散寒解表。

风池风门列缺合谷

材料获取与鉴别


疏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鼻痒喷嚏,鼻塞声重,咳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毫针刺,针用泻法,风门可加灸或者拔罐,风池可加灸。

各家论述

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主阳主表,以针刺之,可祛风散邪而止头痛,《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在人体上部,为风邪入侵的门户,太阳主一身之表,督脉主一身之阳,加灸或者拔罐可解表祛风散寒;肺合皮毛,寒邪束表,取肺经络穴列缺宣肺气,《玉龙歌》:“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太阴、阳明为表里,取阳明原穴合谷能补能泻,既可通达大肠与肺之表里二经,故可治肺部疾患,还因其为阳经的原穴,具有轻清走表的特点,可通经活络、宣泄气分之热。全方祛邪发汗解表。

临床应用

本方为风寒表证的常用方,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辨证为风寒表证者。在风寒表证的基础上,若出现以下症状者,可灵活加减变化。 1.头痛加印堂。印堂为督脉之穴,督脉“入络脑”,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可疏通诸经阳气,调运气血。 2.背部酸楚加肺俞。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外邪入侵,首犯太阳,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肺之背俞穴,既可宣肺而止咳嗽,又可疏通膀胱经气而止痛。《针灸甲乙经·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曰:“肺寒热,呼吸不得卧,咳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膈,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3.无汗加大杼。《伤寒总病论》:“伤寒汗不出……针大杼。” 4.咽痒加天突。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位于咽喉,是肺气通行之要道,可利咽止痒。 5.鼻塞加迎香。迎香属手阳明,与手太阴相表里,可宣肺气、通鼻窍。 6.咳嗽,气喘加膻中、天突以加强宣肺降逆平喘之功,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哮喘一症最难当,夜间无睡气遑遑,天突寻之真穴在,膻中一灸便安康。”

备注

1.列缺、膻中、风门、合谷,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2.耳穴:肺、气管、内鼻。毫针刺法,或耳穴贴压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