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跛行、压痛、不能久立、不能久行、劳累加重、麻胀、酸胀、疼痛、喜温、肿胀、足跟痛。
跟痛症(Heel Pain)是指因急、慢性损伤引起的跟骨及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导致以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本病包括跟骨滑囊炎、跟下脂肪垫损伤、跖筋膜炎、跟骨骨刺等基础性病证。跟骨骨刺往往和跟痛症同时存在,但跟骨骨刺并不一定是跟痛症的原因。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及肥胖者,以及中长跑、跳跃、体操、篮球等运动员。本病属中医学“骨痹”范畴。
1.治法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擦法、敲击法、摩法。 3.取穴与部位 涌泉、然谷、太溪、昆仑、足跟部。 4.操作 (1)㨰揉足跟部 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按揉法自足跟部至足心跖筋膜往返施术,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按揉足跟及穴位 医者用拇指重点按揉足底跟骨结节部,以深层有温热感为度;然后按揉涌泉、然谷、太溪、昆仑穴,以酸胀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活血止痛。 (3)揉擦跟骨结节部 医者在跟骨结节部涂上介质,先用掌揉法施术,再沿足跟至跖筋膜方向施擦法,以透热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活血,温经止痛。 (4)跟底敲击法 适用于跟骨骨刺症。在上述推拿的基础上,患者俯卧,患侧屈膝90°,足底朝上。医者一手握其足跖部,使足背屈以固定踝关节,另一手持敲击槌,对准骨刺部位敲击20~30次;或在踝前部垫枕使足悬空,用敲击槌敲击。敲击时要求用腕力,如蜻蜓点水状,频率要快,有节奏感,不能用蛮力,以被敲击部位有麻木感为宜,以松解粘连,散结止痛。 (5)揉摩足跟部 医者用掌揉法或摩法在足跟部施术,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活络。
来源
跟痛症的基本病机为因急、慢性损伤而引起的跟骨结节附着处、跖筋膜、跟骨滑囊、跟骨下脂肪垫等软组织发生充血、炎性水肿等而致跟部疼痛。 1.跟骨下骨刺症 多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分的前缘。由于劳动、行走等慢性牵拉,结节止点处的纤维反复微小断裂、修复过程,使断裂处微小出血、钙盐沉着、骨化而形成骨刺,增生的骨质对足跟软组织长期的压迫刺激,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引起局部出血、水肿、渗出、组织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代谢产物积聚等,从而形成本病。 2.跖筋膜炎 因长期的职业关系或因扁平足,腰椎生理曲度消失、反弓,躯体承重力线后移,加重跟骨负荷,跖筋膜处于长期反复的超负荷状态,从而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最终导致跖筋膜炎,加速跟骨骨刺形成。 3.跟骨滑囊炎 外伤、压迫、反复摩擦或邻近关节有炎症等,导致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炎症刺激促进骨刺形成。 4.跟骨下脂肪垫炎 炎症、退变或损伤会降低跟垫厚度或破坏其纤维组织间隔,从而使其压缩性减弱。当突然遭受外力或长时间反复损伤时,脂肪垫发生充血、水肿、增生、肥厚等病理改变,刺激痛觉神经纤维释放神经递质,进而出现足跟肿痛,造成骨刺形成。 5.肾虚型跟痛症 老年体弱,或久病卧床,肾气虚衰,则骨痿筋弛。现代医学认为久病卧床,足跟部易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萎缩,骨骼发生脱钙变化而致本病。中医学认为,跟底为足太阳经筋所结,因足底着力不当,或用力过度,牵掣经筋损伤,气血瘀滞,筋拘黏结,故肿痛。或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久虚及骨,以致骨赘形成而为骨痹。
鉴别
1.跟骨应力骨折 压痛多在跟骨体部后方,X线及CT(冠状位)检查可明确诊断。 2.跖管综合征 灼痛可放射至足趾跖面,伴有感觉过敏、运动及感觉障碍。Tinel征阳性。肌电图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3.跟骨结核 患处肿胀、持续性疼痛,病变若累及附近关节可致关节功能障碍。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X线检查显示骨质破坏、空洞及死骨形成等骨结核表现。 4.跟骨骨髓炎 本病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表现,严重者可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急、慢性损伤史。 2.症状 (1)初起时仅为跟底酸胀痛,逐渐发展为足跟疼痛。疼痛以晨起下床开始站立或走路时剧烈,活动后减轻,但久站久行之后疼痛则加重,休息后又减轻。 (2)站立、行走、跑、跳时,足跟不敢着地,呈踮足尖跛行。 (3)伴有足底麻胀感或紧张感,劳累后症状加重,得热则舒,遇冷痛增。 3.体征 (1)压痛 足跟部有明显压痛。脂肪垫损伤和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跟底中部或偏内侧;跟骨骨膜炎的压痛点在跟底后偏外侧;跟骨骨刺的压痛点在跟底脂肪垫前、跟骨结节前内侧。 (2)肿胀 足底部肿胀,局部皮肤增厚,少数患者肿胀不明显。 (3)骨性隆起 跟骨骨刺形成,足底跟骨基底结节处可触及骨性隆起,并有明显压痛;其疼痛程度与骨刺的方向有关。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排除跟骨骨折。多数患者在跟骨结节部有粗糙的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跟骨骨膜炎后期显示骨膜增厚;肾虚型跟痛症可见跟骨骨密度降低。
临床应用
1.本病以中老年人跟下疼痛、不能着地行走为诊断要点。 2.跟痛症常伴有骨刺形成,疼痛与骨刺大小无关,但与骨刺的方向有一定的关系。推拿可使骨刺引起的炎性水肿吸收,但不能使骨刺消失。
备注
1.跟骨 跟骨是七块跗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足后下部,构成踵(脚后跟)。跟骨形状不规则,近似长方形。其前部窄小,后部宽大。跟骨体后面呈卵圆形隆起,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光滑;中部为跟腱附着部,跟腱止点上方有小滑囊;下部移行为跟骨结节,有展肌、趾短屈肌、小趾展肌及趾腱膜附着,起维持足弓的作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的作用。人体站立时至少有50%的体重需要跟骨与距骨来负担。 2.跖筋膜 此为足底的深筋膜,其主体起自跟骨结节,向远端行至各足趾的近节趾骨,由纵行的纤维组成,可保护足底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和关节,并提供足底肌的附着点,同时帮助维持足纵弓。 3.跟骨滑液囊 包括跟腱止点滑囊、跟骨后滑囊以及跟下滑囊。滑囊是一个潜在的囊性间隙,位于正常关节周围的骨、肌肉、筋膜之间。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密闭囊,其内壁由内皮细胞组成,薄如腹膜,外层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滑囊内含少量滑液,起润滑及营养关节的作用。 4.跟骨下脂肪垫 此为特殊的弹性脂肪组织,在重力支撑点的足跟、皮肤以及跟骨之间,上至跟骨,下至皮肤,向前至跖筋膜。脂肪垫内有弹性纤维组织形成的致密间隔脂肪组织,形成一个个密闭的小房,每个小房及其内的脂肪组织均与相邻的小房隔开。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